蝈蝈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蝈蝈的特点


蝈蝈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蝈蝈的特点


北古人说:“夏虫不可以语冰 。”这话并不全对 。时下北风呼啸,气温骤降,而在花鸟鱼虫市场 , 人工繁殖的蝈蝈,已经上市了 。
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坐在太后身边的小皇帝溥仪,面对跪地的诸大臣不屑一顾 , 专注地从怀里掏出一只葫芦,打开盖子,里面跑出一只蝈蝈来……
幼年时的溥仪在宫中是否玩过蝈蝈,这倒未见有文字记载,但是清廷养殖冬虫,是确有文字可证的 。据王世襄先生考证,早在清前期,民间育虫的方法和冬日欣赏鸣虫的习俗便被引入了紫禁城 。
齐白石·葫芦蝈蝈(花卉草虫册之一)
宫中养蝈蝈取“万国来朝”之意
康熙皇帝写过一首诗:《络纬养至暮春》 。络纬,就是蝈蝈 。《帝京景物略》中说:“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 , 夏虫也,络纬是也……以其声聒聒,曰聒聒儿 。”聒聒儿,今通常写作“蝈蝈儿”,属于螽斯科昆虫,以卵越冬 。而康熙皇帝诗中所咏的络纬,已经越过冬季活到了暮春——农历三月 。诗中说:“秋深厌聒耳,今得锦囊盛 。经腊鸣香阁,逢春接玉声 。”——秋天,嫌它叫得吵人,如今却要把它养在锦囊里 。整个腊月它都一直在叫 , 已经叫到了春天、融入了迎春乐曲 。当然,这些蝈蝈儿是人工孵化的 。
乾隆皇帝也写过一首《咏络纬》诗 。诗中说:“群知络纬到秋吟(谁都知道蝈蝈秋天鸣叫),耳畔何来唧唧音(此时为何听到蝈蝈的叫声)?”他在这首诗的序中对此作了注解:“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 , 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 。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 。遂以为例云 。” 奉宸苑,是内务府所属管理园囿、河道的机构 。乾隆的这段序说,从康熙年间开始,奉宸苑就按照皇帝的吩咐,每年像在温室里养花儿那样,人工孵化蝈蝈儿,让它们叫到腊月底 。年终设宴时,将它们装在锦笼中,听它们的叫声 。这在清代已经成为惯例 。王世襄先生听世代以繁育冬虫为职业的赵子臣说,赵子臣父亲听宫里太监说:每年春节到正月十五,皇宫的宫殿暖阁里摆设火盆、烧上木炭,周围架子上摆满蝈蝈葫芦,“日夜齐鸣 , 声可震耳,盖取‘万国来朝’之意 。”
夏仁虎的《清宫词》里也有关于清廷宫中冬季畜养鸣虫的记载:“元夕乾清宴近臣,唐花列于几筵平 。秋虫忽响鳌山底,相和宫嫔笑语声 。”注释说,元宵之夜皇帝在乾清宫设宴款待亲近大臣 , 几筵前摆着温室培育的芍药、牡丹诸花 。灯山之内安放着秋天收养的蟋蟀 。“奏乐既罢 , 蛩声唧唧,自鳌山出 。”夏诗说秋虫是秋天收养的并不准确,鸣叫的秋虫与那些在正月十五盛开的芍药牡丹一样,也是人工养殖的 。还有一节:王世襄说皇宫里冬天鸣叫的是蝈蝈,夏仁虎说是蟋蟀 。夏仁虎是江苏人,或许分不清蝈蝈和蟋蟀,或许皇宫里既有蝈蝈也有蟋蟀 。
玩冬虫的是有钱的闲人
人工繁殖孵化蟋蟀的技术,明朝人就已经掌握了 。《帝京景物略》中说:“促织感秋而生……秋尽则尽 。今都人能种之,留其鸣深冬 。”并详细地介绍了人工繁殖蟋蟀的方法:秋天把蟋蟀养在铺上土的盆里,让蟋蟀把卵产在土里 。冬天,把盆放在暖炕上,盖上丝绵,每天往丝绵上洒水 。五六天之后,“土蠕蠕动” , 再过七八天,卵内就会钻出白色的幼虫 。将幼虫放在蔬菜叶上,仍旧盖上丝绵、每天洒水 , 一个月以后就会长出翅膀、颜色变黑、能鸣叫了,不过比秋天的蟋蟀叫声要细一些 。该书还说,可供人赏玩的昆虫不止蟋蟀 , 还有金钟儿、蝈蝈 。其实,人工繁殖的冬虫里,还有油葫芦、金钟儿、咂嘴、纺织娘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