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是谁的作品 广陵散是谁的著作( 二 )


这种以儒为根基,以道为建筑的新的思想,体现在《广陵散》里,则更为激烈:《广陵散》原来是描绘了战国时期聂政在向着秦王复仇过程中沉思、冲冠、发怒、气冲、悲志、愤恨的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 。其本身就具有对于劳动任命反抗暴政的歌颂 。那么,嵇康富于了他另一种内涵:揭露了魏晋时期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同战国时期一样,四分无裂 , 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嵇康死前奏广陵散了 。

琴论《声无哀乐论》里绽放的人性自觉之光从周制礼乐起,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音乐界起着主导作用 ,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作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动摇 。何为"声无哀乐论"?我们先从儒家思想"治世之音以安乐,亡国之音哀以思"说起 , 在儒家的思想看来,音乐,服从于政治,能够看出一个王朝的盛衰,所谓"八佾 , 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政治的控诉 。那么在嵇康看来,"然声音和比,感人最深者也",人们欣赏音乐后 , 产生哀乐情绪的表现,其音乐的本质是和谐的,只不过触及了听众内心蓄积的情感,内心忧伤着则泣泪,内心欢快者则手舞足蹈之 。我们在这里不谈两者对于音乐本质的见解的正确与否 。只将两者思想下人的地位变化做一个对照,我们发现——
儒家思想中 , 人的情感,受制于道德控制,人的情感不能决定音乐的表达 , 而是由于社会的秩序所决定的,而在"声无哀乐"之说里 , 情绪的哀乐,是由于人心中自己的情感所决定的,而音乐本身是和谐的 。可见 , 从魏晋的琴论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情感的认识逐渐由群体向着个体的转移,那么 , 回观《广陵散》,其中所包含的对于社会的控诉之情,也是人性之光在闪烁 。

【广陵散是谁的作品 广陵散是谁的著作】嵇康的《广陵散》,见证了一代风流的痕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