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员看到 , 两栋建筑平行排列,屋面均呈15度角倾斜,整体造型犹如两个“方舟” 。“这个角度经测算是太阳照射时间最长的 。斜屋面上未来会铺设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光伏板,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下来 , 同样可供应急时发电使用 。”王展说 , 这个项目的混凝土柱、梁,使用的钢筋型号都比一般的公共建筑规格更高 。十渡应急保障中心的抗震设防烈度能达到8度 。
施工高峰时24小时持续作战,人休机械不停
对于十渡应急保障中心的未来侃侃而谈,可背后其实藏着诸多不易 。53岁的王展已经拄上了拐杖,由于持续“接单”时间紧、任务重的活儿 , 他的膝盖半月板已经损伤 , 他对此不愿意多谈 , 反倒是介绍起了这次施工特别之处 。“以往干工程,都是先拿到一套完整的图纸,再动工 。这次任务特殊 , 是边设计边施工,我们是拿到一张图纸,施工,再拿到一张图纸,再施工 。”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施工项目,十渡应急保障中心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 , 从9月开工至今 , 仅两个多月时间,就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最忙的时候 , 每天百余名工人同时施工,人休机械不休,24小时不停摆 。”王展称 。
能有这样的速度,也源于北京各部门对灾后重建工程开通的绿色通道 。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能以最高效有序有力的举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 针对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相关房建类项目实施审批工作 , 市规委出台简化办理程序意见《关于优化北京市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相关房建类项目实施和审批办理程序的意见(试行)》 。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十渡应急保障中心仅用13天就完成了全部手续 , 成为全市首个灾后平急两用项目全流程建设案例 。
纷繁复杂的施工环节紧密进行,采购、机械、调度 , 每一步、每一环节都是挑战 。“我们在努力自转的同时,也在和周边的灾后重建项目、兄弟单位做好‘公转’,通过合理的调配人员和机械,让每一个项目都能高效率地运转起来 。”王展说,这几个月,他和同事们每天都处于快节奏、高速运转状态 。想着是在给村民重建家园,就觉得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但有意义 。
对于每天在村里进进出出的项目施工人员,九渡村也拿出了掏心窝的热情 。项目进场初期,水、电等设备的对接协调,十渡镇九渡村的两委班子没少跟着忙活 。“人家是来帮咱们的,这都是咱们该做的 。”房山区十渡镇九渡村党支部书记刘玉金自小在拒马河边长大 , 这样来势汹汹的洪水,他也是第一次见 。洪水过后,村民的房子以及涞宝路两侧不少商户的房子都被冲毁了,供电取暖设备被泡了,刘玉金就和村党员干部、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想办法 。
刘玉金说,九渡村有480多人,170多户,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都经营农家乐和民宿,还有一些村民在附近的十渡景区上班,旅游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洪水来了,景区关了、农家乐停业了,村民的收入受到了影响 。十渡应急保障中心确定安家在九渡村后 , 九渡村以及周边部分村民就到项目上,帮忙做饭、打扫卫生,直到施工进入到专业技术施工阶段,部分村民才陆续撤下来 。
59岁的韩庭金和丈夫都在十渡景区上班,景区关闭了,她和丈夫的收入也就断了 。“夏天旅游旺季,游客可多了,能挣一些钱 。冬天天冷了,没什么事儿了 。”韩庭金说,她家地势高,受损不严重,但是一直找不到活儿干,心里难免有些不安,十渡应急保障中心招工时,同村的村民就引荐她到工地上帮忙 。最近一段时间 , 韩庭金每天早上6点多骑着电动车到工地上班 , 晚上5点多下班 。白天帮着收拾碗筷、卫生,忙忙碌碌的,倒也充实 。“以前冬天都在家闲着,现在有活儿干,累点也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