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造句 扑朔迷离造句子( 六 )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 。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 。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 。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
重点导析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 。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 。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 。《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 , 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 。“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 。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 。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 。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 , 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 。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 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 。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 。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 。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 。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 。“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 。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 。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 。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 。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 。”(《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 , 妇女是无地位的 。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 , 壮士十年归” 。男人能做到的 , 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 , 木兰也能做到 。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