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圣教序原文( 三 )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他从小就很聪明 , 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 , 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 , 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 , 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 , 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 , 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 , 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他游遍了西域各国 , 历时一十七年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他经双林;到八水 , 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 ”的佛学理论 , 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 , 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 从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 。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 , 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 , 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 , 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 , 发扬广大 。
我才学品德远不能比圭璋玉质,有愧拙文不能圆满表达衷情 , 至于佛学经义尤缺知闻,昨作序文很拙劣,唯恐污秽经典,又如置瓦砾于珠玑经典上 。承蒙大师错爱 , 来书褒赞 。抚躬自省,惭愧交并 。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
宣扬佛教圣业,非聪慧者不能广其经典;崇阐微言大义,非品识兼优者 , 不能申明宗旨 。真如圣教是诸经论的本源,其内容博大宏远,教旨玄奥幽深,空有之论阐发精微,生灭要旨,体识精深 。词章华茂法理恢弘 , 探求者难以究其源;经文浅显,义理深邃 , 研习者不能测其际 。由是可知,慈悲的佛法广布,行善业必得善果,行恶者必断佛缘 。举纲开佛法之网,弘扬六度彼岸之教义,拯救三界众生于泥沼烈火之中,开启佛教经论神秘殿堂之门 。于是圣教之名望,不翼而飞遍天下,经文义理永值众生心田之中 。佛道慈悲、幸福、欢乐万古常在 , 虔诚信佛,感应惠施 , 虽经千灾万劫也能成正果 。早晨的钟声,黄昏的诵经 , 交响回荡于灵鹫山麓,佛祖智慧之光,佛法神力流布,法轮常转于圣地鹿苑 。金身佛祖头上高悬七华宝盖,与飞翔的彩云一起流动;庄野春林圣地,佛祖说法如雨如云 , 又如天花乱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