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字由来

李字由来

李字由来


【李字由来】关于李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
其一 , 在发现的甲骨文中,应为甲骨文的李字,其结构是上木下子,表示树木所结的果实之意 。
其二,认为最早的李 , 当推战国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结构 。但在战国时代陈旱睦钊词亲笞佑夷? ,不是今天的形体;文字学家商承祚说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可梓直至秦篆才出现,故也无确证 。
之后秦时的小篆文字演变,再到汉隶中的李将篆文字形中的上半部分叉形的木的写成现在的木字形,将篆文字形中下半部分的子的圆形给去掉,写成现在的子字形 。
李姓的来源有哪些内容
源于嬴姓
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
尧时 , 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 , 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 , 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 , 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 ,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 , 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 。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 , 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 。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 。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 。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 。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 。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 。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
他族改李姓
源于改姓 , 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 。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 。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 , 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 。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
他姓改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载 , 唐开国元勋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 , 赐予李氏 。如李元昊原是党项拓跋氏 。由此,李姓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
虎图腾说
源于虎图腾说 。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 。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 。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 。老子故国陈 , 灭于楚,故得为楚人 。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 。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 。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 。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 , 属虎 。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
老姓说
源于老姓说 。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 。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 , 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 。”(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1982年) 。
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 , 而是姓老 。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 。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 。他列出四条证据:
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 , 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
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 。《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 。”春秋时代无李姓 。《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 , 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 。《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
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 。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
四、“古韵‘老’属幽部 , ‘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 。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 。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 。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 , 有说服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