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的由来,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荆的由来

荆的由来,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荆是会意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荆”字早期的金文字形,右边是一个人形,左下边两个“X”,表示一种刺,整个字形画面表示荆这种刺刺进了人的手与脚中 。金文后期字形 , 增加了一个“井”字,以表示这种刺长在田中,农夫在田间耕作时易被刺伤 。秦篆字形在金文基础上又一变,增加“艸”字,表示这种刺在田间长得跟草木一样,要小心 。汉隶字形又一变 , 将人变成“刀”形,就成为了“荆”字 。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荆”字从艸,刑声 。《说文解字》中说“荆,楚 。木也 。”本义是指一种灌木名 。这种灌木适合编筐和篮子 。在古代经常用来制作刑杖,所以后来也引申为刑杖之义 。“荆”还可以用来制作钗 , 古代妇女买不起金银钗,只能以荆条当做钗,故后来出现“拙荆”一词作为妻子的谦称 。
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先从“施”字说起,因为先有“施”,后才有“恩” 。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地域,春秋时属巴国;战国属楚国的巫郡;秦朝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汉代北部属南郡(治所在今荆州),南部的来凤、宣恩以及咸丰的南部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属建平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 。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今恩施地区的土著人向邹兄弟归附朝廷 , 因此设施州,今恩施地区始有“施”字之名 。以后各个时代,施州曾改过庸州、清江郡等,但绝大多数时间为施州,直至明朝改施州卫,清朝改施南府 。
清朝设施南府,其名来源于元代始设的施南土司 。
荆的由来,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元朝以前,中原朝廷对今恩施地区的统治主要为羁縻制度 , 即“以土官治土民”,封赠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的办法,历史上称之为“羁縻府州、羁縻卫所”制度 。宋代,施州改属四川省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节) , 在今恩施南部设立了一些羁縻州县 。如定州(鹤峰县南部并跨入湖南境内)、富州(今来凤一带)、顺州(宣恩沙道沟一带)、保顺州(宣恩县李家河一带)、高州(宣恩县高罗一带)、懿州(咸丰县境)、龙渠县(利川市忠路一带) 。
元代统治中国后,鉴于宋代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每到王朝衰微时,不听其控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乃改宋代的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对土司的建制、职衔、职责、升降、进贡、征调等,都做了规定 。其时在今恩施境内共设10多个土司:施南宣慰司(改土归流时治所在今宣恩县城,早期治所地有争议)、湖南镇边宣慰司(即以后的忠峒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一带)、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即以后的镇南土司 , 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李家河一带)、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今来凤境内)、师壁宣抚司(今来凤境内)、高罗宣抚司(今宣恩境内)、安定宣抚司(辖今鹤峰、桑植、慈利三县毗邻地区)、怀德宣抚司(遗址待考)、忠孝军民安抚司(今利川元堡一带)、盘顺安抚司(来凤卯洞土司的前身)、龙潭安抚司(今咸丰龙潭一带)、木册安抚司(今宣恩板栗园) 。施南土司是级别最高的三个宣慰司(从三品)之一,其名称源于其治所在施州之南 。
荆的由来,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时,今恩施地区境内有19个土司,即容美宣慰司(治所地今鹤峰县城)、施南宣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城)、散毛宣抚司(治所在今来凤猴栗堡)、忠峒宣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沙道沟)、忠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忠路)、东乡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长潭河)、木册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板栗园)、高罗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高罗)、大旺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旧司)、东流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东流司)、腊壁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水田坝)、金峒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金峒司)、唐崖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村)、龙潭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龙潭司村)、沙溪安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沙溪村)、忠孝安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元堡乡汉庙村)、卯洞长官司(治所在今来凤县百福司新司城等处)、漫水长官司(治所在今来凤县宣抚堡)及百户土司(治所在今来凤县百福司) 。将最大的容美宣慰司改鹤峰州划给宜昌府管辖,而将其余18个土司地分设宣恩、来凤、咸丰、利川4县 , 与非土司地的恩施县共5县置一府,借用仅次于容美土司的施南土司之名,而命名施南府 。乾隆元年(1736年),将原属四川夔州府的建始县划入,为6县之治 。也正因为历史上今恩施地区有如此多的土司 , 才有后来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可能 。
荆的由来,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现在来说说“恩”字的来历与其在行政机构设置时的应用 。
清朝建立 , 初期仍袭明制,今恩施地区的行政名称仍为施州卫 。雍正六年(1728年)撤施州卫改施县,次年改恩施县,取皇帝恩泽施地之义 。1735年设立施南府,恩施县为附郭首县,即施南府署所在地 。中华民国成立 , 废施南府,所属6县直属省府 。以后在今恩施地区先后设荆南道、荆宜道、荆鹤道、施鹤道,仍为6县之治 。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宜昌府属鹤峰州改县划入,为7县之治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改设鄂西行政区,始有“鄂西”行政区域名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湖北省第十行政区 , 其时将宜昌府属巴东县划入,为8县之治 。以后又改为鄂西第七行政督察区 。这一阶段,恩施县均为附郭首县 , 未以其为府、道、行政区机构名称 。
荆的由来,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 , 设置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辖陆续解放的7县,仍为原来的8县之治 。1955年改称恩施专员公署 。1968年改称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改称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 ,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 , 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用至今 。“恩施”两字,与今恩施州 , 与恩施人民难舍难分,就“施”来说,已有1400多年的时间,就“恩”来说,也有280多年时间 。作为一个恩施人,应该透过“恩施”这两个字的结合与变迁 , 了解恩施的历史,体现对家乡的热爱 。
【荆的由来,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