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含义,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的含义

良知的含义,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 , 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 , 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
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 。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知耻” 。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愧” 。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 。知恩 , 就是常怀感恩之心 。
良知是什么意思良知意思是顺应道德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 。
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
王守仁《传习录》“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王守仁《传习录》“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 。
王阳明《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 。远至今日,乃始发达 , 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
2、用以指知识 。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
3、好友,知己 。
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
良知的含义,良知是什么意思


王守仁介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 , 汉族 。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文章博大昌达 , 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
以上内容参考:
良知是什么意思【良知的含义,良知是什么意思】良知,一指天生本然 , 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 。二指知交好友 。
良心:~未泯 。唤起~ 。
基本解释
(1)[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观念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孟子·尽心》
(2)[good friend; 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好友;知己 。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谢灵运《游南亭》
其他含义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
良能良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人不经过学习就会做善事的能力,叫作良能;不经过思考就知道是非善恶的见识,叫作良知 。
出自《孟子·尽心上》,选自战国孟轲的《孟子》 。
节选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 , 仁也;敬长,义也;无他 , 达之天下也 。”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 是良知 。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父母的 , 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 。亲爱父母是仁 , 尊敬兄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 , 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
良知的含义,良知是什么意思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 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
全书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 主张德治 。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
篇目有:《梁惠王》上、下 , 《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 ,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 , 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