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仁的观点,孔子仁的核心思想

孔子关于仁的观点

孔子关于仁的观点,孔子仁的核心思想


孔子关于仁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1、克己复礼为仁 。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实际上 , 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
2、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要做到仁,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 。
3、仁乎远哉 , 我欲仁,斯仁至矣 , 只有不断反?。?循礼而行 , 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
孔子仁的核心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 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 , 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两个人相亲相爱,孔子首次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爱理论,后世的统制者又以此理论为基础 , 发展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
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 , 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 , 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家的“兼爱”以及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博爱”又有所曲别 。
孔子关于仁的观点,孔子仁的核心思想


扩展资料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 , 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 , 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 , 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
【孔子关于仁的观点,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 , 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
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 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 , 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 。
 , 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 , 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 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有杀身以成仁 。”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