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谐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孔子和谐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孔子和谐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传统和谐思想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 , 以自我和谐为基础,将彼此分离、各执一端的三大和谐论,整合为一个体用结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完成了对和谐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 。宋明理学或从物我和谐推及人我和谐 , 同时十分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这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 。宋明理学的和谐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对孔颜之乐的重视与强调上,孔颜所乐,不仅乐在物我一体 , 而且乐在人我一体,是个人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交融合一、协调发展 。
传统和谐思想汲取阴阳五行和天
孔子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孔子远离战争和谐社会主张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有社会和谐稳定、反对暴力和战争、倡导教育 。
1、社会和谐稳定:孔子主张通过仁爱、礼仪、道德、教育等方式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这与当今社会推崇的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相符 。
2、反对暴力和战争:孔子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主张以和平方式来解决纷争 。这与当今社会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相符 。
3、倡导教育:孔子主张以教育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这与当今社会推崇的教育为基础、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相符 。
计算机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 , 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 。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 。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 。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 。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 。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 。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 , 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 。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 。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 , 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 。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 。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 , 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
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 。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 。孟子把"恻隐之心"看成"仁之端" 。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怜悯、同情之心 , 进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因而孟子说:"无恻隐之心 , 非人也 。"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备了仁德,才能以仁爱之心处世待人 。
在将仁爱思想建立成为人性论的依据之后 , 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而及于政治,从而产生了他的仁政学说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 , 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 。在他看来,仁与不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 。行仁政者得天下 , 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 。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 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 。
秦汉以后,孔、孟的仁学思想不仅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在后世的实践和阐发下继续得到了发展 。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训,给了汉初统治者们带来太多的思考 。当战争的烟尘散尽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因此撰成《新语》,认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导致强秦速灭的重要原因 。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话更是切中了要害,这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汉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面对极度凋弊、百业俱废的严峻现实,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他们看到了儒学"难与进取 , 可与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特征 , 于是,当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 , 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理纲常 。
汉统治者取用儒学却不是专用儒学,他们也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 , 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汉武帝的欢迎 。汉朝学术是一种综合学术,那时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杂糅,仁义与法刑并列 。这表现在汉朝的施政方针上,则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刑德并用" 。西汉的"中兴之主"宣帝就表白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武帝便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虽然他们内里多欲,但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 , 仍然要压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 , 施仁义 。
【孔子和谐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