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临脁楼的诗句,李白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登临谢脁楼的诗句

李白登临脁楼的诗句,李白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 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松谑谰谷蝗绱瞬怀菩娜缫猓共蝗缑魈炀团⒘送贩? ,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
李白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 , 山晚望晴空 。(山晚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
人烟寒橘柚 , 秋色老梧桐 。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 , 怀念谢先生呢?
【赏析】
谢眺北楼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 , 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眺楼远眺晴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 , 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
“两水夹明镜 , 双桥落彩虹 。”颔联是说 ,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 。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 。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 。“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 , 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 。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 , 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 , 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 。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 , 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 。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 , 又一次令人惊叹 。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颈联是说,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 , 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 , 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 。他站得高 , 望得远 , 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 , 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 , 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 。它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 。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
中间两联是具体的描写 。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 。从结构关系来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 , 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末联是说 ,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协调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眺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 , 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 。“怀谢公”的“怀”是作者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 。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 。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 , 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当秋风摇落的季节,他那寂寞的心情 , 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来到这里 。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起谢眺,这不仅因为谢眺在宣城遗留下来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 , 更重要的是谢眺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当李白独自在谢眺楼上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眺所吟赏过的山川,缅怀他平素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的悲剧一生 , 虽然古今异代,然而他们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 。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他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 , 尚友古人 。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扩展阅读:李白搁笔故事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 , 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 , 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 , 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 , 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
【李白登临脁楼的诗句,李白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 他高亢激昂 , 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 ,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