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 清明节固定于公历4月5日前后

导读:中华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千百年来,发挥着丰富生活、凝聚人心、传承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缓释心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等多种作用,是民族生活的时间制度和社会大众的精神家园 。那么 , 你知道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吗?清明节固定于公历4月5日前后是为什么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
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
说到清明节的形成,我们就不能不谈到清明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 。
时间是人类存在的一个维度 , 历法则是时间的表记 。简单地讲 , 历法就是依据天文的客观规律,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等合理地编排起来,以便人们由此安排各种活动的方法 。中国传统历法通常被称为阴历(由于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被称作农历),以与现在世界普遍通行的阳历相区别 。但它又并非天文学意义上的阴历 。天文学意义上的阴历,仅是以月亮的运动为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作为基本周期,和太阳视运动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的“阴历” , 实际上是一种兼顾月亮的运动和太阳视运动,既要考虑历月和月相变化的对应、又要考虑历年与季节变化相协调的阴阳合历,月的长度根据朔望月的周期而定,年的长度是当年月份长度的累积 。同时它还有二十四节气的设置,而二十四节气是考虑太阳视运动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与朔望月配合使用,正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独到之处 。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求索、认知、总结的智慧结晶 。最迟在殷商时代,先民开始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 。成书于战国前的《尚书·尧典》则讲到了四个节气,是为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即后来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后来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有了八个节气 。西汉时期,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在内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正式形成,并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被订入历法之中 。自此以后,虽然王朝屡有更替,历法多有变迁,二十四节气却始终是不同王朝不同历法里的核心内容 。直到今天,我们在现行历法中还可见二十四节气的踪影 。
清明
很显然 , 作为节气的清明 , 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 。汉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经明确指出:
(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
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 , 是由于“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明净”的缘故 。不过话又说回来 , 节气终究只是太阳视运动的一种反映,是气候、物候变化的标志,与富有人文意义、充满情感、包含特定活动的节日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节气清明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节日清明的诞生 。但我们无法否认节气清明的存在对节日清明产生的重要意义 。因为与那些普通平凡的日子相比,具有标志意义哪怕只是标志气候、物候转化的节气是更容易突出出来成为节日的 。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中 , 确有不少节日是从节气转化发展而来的 。冬至是 , 夏至是,立春是,清明也是 。
清明节固定于公历4月5日前后
正因为与清明节气有密切关系 , 清明节在我国流传至今的诸多传统节日中就多少显得有些特殊 。想想看,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 ,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它们中哪个节期在农历中不是固定的?唯有清明节,在农历中变动不居 , 却相对固定于公历的4月5日前后 。
【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 清明节固定于公历4月5日前后】不过,仅仅说明清明节日与清明节气的关系并不能回答清明节的起源问题,因为清明节气早在汉代以前已经存在,清明节日却是到了唐代才出现 。这样来看,节气不过具备了向节日转化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清明节气向清明节日的转化,当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清明节固定于公历4月5日前后”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 清明节固定于公历4月5日前后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