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发源地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

导读: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尊老爱老的日子 。古人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 。那么,关于重阳节的发源地 , 你知道多少内容呢?重阳节的起源故事是什么呢?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

重阳节的发源地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


重阳节的发源地
至于重阳节的发源地,文献中没有记载 。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的是全国流行较广的习俗 , 没有地域特点 , 不像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专记荆楚一地的风俗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 , 重阳节的起源地为今天河南省的上蔡县 。国家邮政局为纪念2003年的重阳节,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邮票的首发式就是在上蔡县举行的 。2005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上蔡县“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称号 。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
我们认为重阳节起源于上蔡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上蔡说的依据是南朝梁代吴均在《续齐谐记》一书中记录的一个故事(见《五朝小说大观》) 。
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跟随一个叫费长房的术士学习法术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灾难,这一天不能待在家里 。你们全家每人应该做一个绛囊(红色的小袋子),里面装上茱萸 , 挂在手臂上,然后外出登高饮酒,这样就可以避免灾难 。”
吴均讲了这个故事后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可以看出,吴均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重阳节登高饮酒及佩戴茱萸囊这两种习俗的由来 。
费长房历史上确有其人,《后汉书·方术列传》有他的传,但传中没有上面的内容,也没说费长房具体是什么年代的人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卷五《方士》中说:曹操讲究养生保?。?身边招引了一大批擅长各种法术的人,有的能不食五谷,靠呼吸吐纳生存,有的能分身,有的能隐形 , 有的会穿墙 , 等等,其中就提到了“汝南费长房” 。费长房既然在曹操门下当方士,可见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人 , 而比费长房略早的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就已经记载了重阳节的习俗;而且跟费长房同时的曹丕在《与钟繇书》中提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重阳节时也只是说“俗嘉其名”,张华《博物志》中的说法就是来自曹丕等人,如果重阳节真是由费长房引发的,曹丕岂有不知之理?这都表明重阳节在费长房之前已经存在 。费长房让桓景九月九日避难消灾的说法是南朝梁代才出现的,是后世为解释重阳节的由来而编造的神奇故事 。
【重阳节的发源地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另外 , 汝南在东汉是郡,下辖三十七个县,不知从何得知桓景全家登山的事发生在上蔡县?若就郡治而言,当时的治所在平舆县(河南平舆县北) 。若就费长房的家乡而言,应该是今天的新蔡县 。《后汉书·费长房传》中记载,费长房向一位老翁学法术 , 学成后辞别回家 。老翁给了他一根竹杖,说:“骑上这根竹杖,瞬息就可以到家 。到家后把竹杖扔进葛陂中 。”费长房骑着竹杖 , 转眼就到家了 。到家后遵照老翁的吩咐,把竹杖投进了葛陂,看到竹杖变成了一条龙 。葛陂是费长房家乡的一个湖,根据唐代李贤的解释,这湖在“豫州新蔡县西北” 。《辞海》中介绍,“葛陂,古湖泊名 。在今河南新蔡北 。上承澺水(洪河),东出为鲖水、富水等注入淮河 。周围三十里 。今堙 。”这表明费长房是新蔡县人 。如果说费长房跟重阳节的起源有关的话,那起源地也应该是新蔡县,而不是上蔡县 。
至于桓景其人,东汉三国时期的文献中不见记载 。东晋成帝时期倒是有一个叫桓景的人 。《宋书·符瑞志中》记载,“晋成帝咸康二年七月,白鹿见豫章望蔡,太守桓景获以献 。”传说中有可能把这个桓景跟术士费长房牵合到了一起 。因为汝南隶属豫州,而这位太守在“豫章”(南昌);汝南是古蔡国所在地,是蔡姓的发源地 , 有新蔡、上蔡等县,而这位太守在“望蔡”之地获白鹿献给了皇帝,于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在口耳相传中把他从豫章移到豫州,演绎了一出“关公战秦琼”式的历史闹剧 。
如果违背历史事实,捕风捉影、移花接木 , 乃至信口开河(如有多个县宣称自己是孙悟空的故里),那就是作践传统文化了,其结果将会使“传统文化”的招牌污名化 , 最终会失去吸引力 。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发源地,重阳节的起源故事”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重阳节的发源地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