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退典故出自哪里,知难而退什么意思?】孙资是曹魏后期重臣,曹睿病重孙资力荐曹爽为托孤大臣 。不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原本应该会除掉站在曹爽一边的孙资,但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十分器重孙资,还将他官复原职 。说明孙资的确是有过人之处,能在几乎逼死的情况下获得一线生机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知难而退”,就和孙资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放传》注引《孙资别传》,时间是在曹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主人公是孙资 。原文如下:
诸葛亮出在南郑,时议者以为可因发大兵,就讨之,帝意亦然,以问资 。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 。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 。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
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 。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 。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 。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帝由是止 。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出兵到了南郑,不少朝臣建议可以派遣大军前去讨伐,魏明帝曹睿也较为赞同这个意见,但孙资却表示说:“以前武皇帝曹操征讨南郑,俘获了张鲁,并在后来的阳平之战中转危为安 。随后,他又亲自率军前去支援夏侯渊的部队 。他曾经多次说过:‘南郑好事天然的牢狱,斜谷道则是六百里的石洞 。’他的意思是说此处又深又险,非常高兴能将夏侯渊的军队救出 。武皇帝非常善于用兵,看到蜀贼盘踞于山陵地区,吴寇鼠窜于江海之间,每次他都绕而避之,为的是不让将士们过于疲惫,不争一朝一夕之短长 。这就叫做了解胜利的方法就勇往直前,了解事情的困难则后退 。
如今如果进军到南征去征讨诸葛亮,道路艰险,又要计划如何调拨兵力来防御东吴的水军,大约需要动用十五、六万兵力,而且会劳师动众,势必造成天下骚动,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却是需要陛下深思熟虑 。防御战争所需要的兵力,只要有进攻方的三分之一即可 。如今只要动用原本镇守西北的军队,分别任命大将据守要塞,就足以震慑强敌,让将士们得到休息,百姓们也可以安然无事 。数年之后,国力将越发强盛,吴两国必然出现疲惫 。”最终,魏明帝采纳了孙资的建议 。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孙资所提到的“知难而退”,意为作战时应该剑技而动,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情,后来泛指知道事情的困难就避开或后退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
孙资是曹魏的三朝重臣,素以文武兼备著称 。魏明帝曹睿继位后不久,诸葛亮开始发动北伐之战 。如何在广袤的西北地区抵御诸葛亮的进攻,成了曹魏朝廷的一个难题 。有不少大臣认为应该调集大军主动发动攻势,而孙资则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了一番透彻的分析 。
孙资认为应该吸取当年曹操丧失汉中为教训,在西北各战略要地部署重兵,依险固守,消耗北伐大军的有生力量 。这个观点后来也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赞同,成为此后曹魏帝国的国策,这便是所谓的“西守东攻” 。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诸葛亮北伐之战的失利,就是因为曹魏的这一国策所致 。
推荐阅读
- 易子而食的典故 你了解了吗
- 对答如流典故出自哪里,对答如流什么意思?
- 强词夺理典故出自哪里,强词夺理什么意思?
- 勃然大怒典故出自哪里?勃然大怒什么意思?
- 韬光养晦典故 了解了吗
- 化为乌有典故出自哪里?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 扶老携幼典故出自哪里?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 陆鸣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陆鸣出自什么电视剧
- 身不由己典故出自哪里?身不由己什么意思?
- 唾手可得典故出自哪里,唾手可得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