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典故出自哪里,按兵不动什么意思?


按兵不动典故出自哪里,按兵不动什么意思?


【按兵不动典故出自哪里,按兵不动什么意思?】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 。何进召集各路诸侯进京,目的就是要一举铲除宦官 。此后朝内很多宦官闻风而逃,更有一批大臣怕卷入其中,甚至连官都不当了,直接逃走 。但是宦官张让却先下手为强,将何进给除掉,从而使得朝廷一片大乱 。董卓进京后顺势稳住局面,开启了自己的掌权之路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按兵不动”,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回,发生在何进征召董卓进京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董卓、何进和郑泰 。原文如下:
(董)卓大喜,遂上表 。其略曰:“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 。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 。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进得表,出示大臣 。侍御史郑泰谏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 。”进曰:“汝多疑,不足谋大事 。”卢植亦谏曰:“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 。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 。”进不听,郑泰、卢植皆弃官而去 。朝廷大臣,去者大半 。
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动 。张让等知外兵到,共议曰:“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 。”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将军矫诏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 。”太后曰:“汝等可诣大将军府谢罪 。”让曰:“若到相府,骨肉齑粉矣 。望娘娘宣大将军入宫谕止之 。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 。”太后乃降诏宣进 。进得诏便行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何进征召各路诸侯进京勤王 。西凉刺史董卓采纳谋士李儒的建议,上表要求诛灭宦官 。不仅宦官惊慌失措,郑泰、卢植等人士大夫也对董卓进京表示强烈反对 。何进坚持己见,坚持让董卓进京,不少大臣因此弃官而去 。随后,张让等宦官利用何进入宫觐见何太后之计将其斩杀,从而引发洛阳城一片大乱 。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董卓在进京前的兵力部署,叫做“按兵不动”,意为使军队暂时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王制》中的“偃然按兵不动 。”
小说中提到的发生在京城洛阳的混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据《三国志·董卓传》载:“灵帝崩,少帝即位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 。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欲以胁迫太后 。”《后汉书·何进传》亦称:“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进然之……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太后犹不从 。”由此可见,征召董卓进京的建议虽然出自袁绍,但何进才是最终的决定者 。听说董卓即将进京,宦官们惊慌失措,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董卓听命于何进 。而董卓在进京前又故意上表要求诛灭宦官,这使得以张让为首的宦官们更是惶恐不安 。故此,后来的诛杀何进也就很容易理解,企图先下手为强,为的是自保 。
对于何进征召董卓进京,士大夫们又是什么态度呢?据《三国志》、《后汉书》等相关史料记载,主薄陈琳、尚书卢植、侍御史郑泰都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为什么与何进属于同一阵营的士大夫们会如此反对让董卓进京呢?侍御史郑泰对何进的一番表态道出了本质原因:“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 。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 。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