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草 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向?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白居易的草 。白居易的《草》,全诗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
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 。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 。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
谢友邀 。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 。相传这首《草》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白居易的草 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向?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韵)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韵)承 对仗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韵)转 对仗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韵)合
赋得,指限定字数、限定题材的诗文,即命题作文类的命题诗,后来成为科举考试诗的主要形式 。
相传,十六岁的白居易,怀揣本诗到了长安,谒见当时名士顾况 。顾况打量着白,看到他的名字,喃喃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即白居不易) 。等看过白诗‘’离离原上草‘’,竟连声叫好,连声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年轻的白居易,即以本诗,挤身诗人行列 。
本诗由于太过著名,大多数人只记得前半首,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富蕴哲理,千百年来广为后人传颂和引用 。与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地位相当 。
这是一首十分工整的五言律诗,五律 。对仗工整,起承转合,堪作范本 。中间一、接是入声字,属仄声 。仅‘’野火烧不尽‘’句,仄仄平仄仄出律,看来唐代时对平仄不甚讲究,要在明清时,仅这一句就有可能被打入古诗,可见形式主义害死人,伟大诗篇就这样没有了 。
我们作格律诗,还是要量力而行,要追求自然流畅,不因律害意,哪怕因此被打入古诗,也要保持原汁原味 。如果一味追求格律,像‘’野火烧不尽‘’,如改成:野火烧无尽,这样律是合了,味道就大变了 。
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好诗,格律韵味只是最低标准,只是外貌形式,决定一首诗的体裁 。更重要的是诗歌的思想性,是否有积极内容 。象本诗一类富含哲理的诗,不管外貌如何,都是上佳作品 。我等普通人一辈子得到一联半句,祖坟就冒青烟了!
【白居易的草 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向?】【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又因战乱而随父颠沛流离 。他自幼好学,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谙识声韵,他这样勤奋刻苦,夜以继日,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骶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携诗拜访京城的名士顾况 。起先,他看到“居易”的名字打趣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待他读到白居易早年的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被其中的四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吸引,不禁大为赞赏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一生写诗近三千首,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注释】本诗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 。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