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历史 泥塑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与发展
泥塑 , 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 , 以手工捏制成形,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 , 捣匀后 , 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 , 经阴干 , 涂上底粉 , 再施彩绘 。或素或彩 , 以人物、动物为主 。
我国泥塑艺术可追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 , 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 , 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 , 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 。其中有手捏的 , 也有模制的 。由于汉代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 , 这一客观现象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两汉以后 , 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 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 , 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 , 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 , 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 。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 , 道子学成 , 惠之不甘落后 , 毅然焚毁笔砚 , 奋发专攻塑 , 终成名家 。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 , 惠之塑 , 夺得僧繇神笔路” 。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 , 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 , 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 , 作为商品出售 。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 , 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 , 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
元代之后 , 历经明、清、民国 , 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 , 特别是小型泥塑 , 不仅可观赏陈设 , 而且可让儿童玩耍 。其中著名的产地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陕西风翔、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
二、制作工艺
泥塑的基本用料 , 泥土需精心准备 , 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 , 经过捶打、摔、揉 , 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等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出原型、翻模、脱胎、着色 。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 , 以此来加强强度 。在制作流程中 , 有一道工序非常重要 , 直接关乎最终作品的整体效果 , 那就是着色 , 素有“三分塑 , 七分彩”之说 。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 , 以保持表面光洁 , 便于吸收彩绘颜色 。
三、地区与分布
1、天津“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 , 自张明山先生首创 , 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 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 , 夸张合理 , 取舍得当;用色敷彩 , 典雅秀丽 。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 , 一般尺寸不大 , 约40厘米 , 可放在案头或架上 。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 , 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 , 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 。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 , 自然风干 , 再施以彩绘 。

泥塑的历史 泥塑的起源与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