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坡苏轼原文 定风波苏轼古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这首流传千古的旷世之作,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书写了苏轼的传奇人生 。
苏轼生活的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他少年得志,富有旷世奇才和爱国之心,却因一次次被卷入政治是非,而阔别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
他虽身陷囹圄,仍富家国情怀,风雨之下,却悠然自得 。
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一直为文人墨客所青睐,也成为很多人郁郁不得志时的精神慰藉 。
苏轼的诗词是豪迈和旷达的,可更加不羁和洒脱的,是他的心境 。

定风坡苏轼原文 定风波苏轼古诗


林语堂先生说: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挫折,经历风雨 。
但身陷逆境,苏轼却总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将他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诗和远方 。
这世上,他不是第一个,亦不是最后一个,却一定是最淋漓尽致的那一个 。
定风坡苏轼原文 定风波苏轼古诗


浮华万千,不为所染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考中,一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令主考官欧阳修赞不绝口 。
无论是文笔之富丽,还是思想之先进,都是所有文章里最拔尖的 。
有趣的是,欧阳修误判此文出自学生曾巩之手,为了避嫌,将其列为第二 。
结果试卷拆封后,作者竟是“眉山苏轼” 。
天赋英才,苏轼7岁读书,10岁做文章,21岁中进士,25岁拿下制科考试“百年第一” 。
一时间,他名扬天下,深得仁宗赏识,官运顺遂,势不可挡 。
这时候的苏轼意气风发,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官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
可真实的官场却是灯红酒绿,光怪陆离 。人人带着厚厚的面具,上扬的嘴角下是不怀好意的言辞,恭维的目光背后是深深的鄙夷 。
很快,他厌倦了觥筹交错、群官聚会,只想三五好友、浊酒简餐 。
在凤翔任官的一年正月十五,苏轼婉拒了前来邀约的酒局,一个人跑到城北街的开元寺,独自欣赏王维的壁画 。
赴杭州任通判,他避开歌舞游宴,一个人逃向大自然,一边欣赏断桥残雪,一边吟诗作赋 。
在他的世界里,功名不过海市蜃楼,唯有清雅恬适之乐才能长久 。
浮华易逝,情欢难得 。
如此不受拘束、潇洒随性的苏轼,必然也是一个心直口快、毫无城府之人 。
在王安石大行变法之际,朝堂之上,趋炎附势之徒早已站好队,忠厚老臣也大多闭口不言,就连司马光也辞了官,欧阳修选择了退隐山林 。
唯有他不畏强权,不停地向朝廷谏言,斥责王安石变法漏洞百出,百姓苦不堪言 。
终于,他得罪了王安石,惹怒了皇帝,被贬黄州,一度受到了“乌台诗案”的重创 。
定风坡苏轼原文 定风波苏轼古诗


【定风坡苏轼原文 定风波苏轼古诗】这一年,苏轼45岁,正值壮年,却眼睁睁看着大好时光,浪费在这片蛮瘴之地 。
这是他人生的低谷,也是他心态的转折 。官场失意,却成就了他此后艺术上的爆发 。
定风坡苏轼原文 定风波苏轼古诗


幽闭凄清,不受其寒
故宫文华殿里,有一件展品常常吸引游人的目光 。
那是苏轼写给幼子苏过的一封信,这封信也被后世称作“献蚝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