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 。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 。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 。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 。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 。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 。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 。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上《登岳阳楼》的时候,将这首诗与之前学过的同为杜甫登高之作的《望岳》对比起来学习,请同学从写景的气势,写景的方法,创作的背景,抒发的情感这四个方面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好 。
一来,《望岳》是“齐鲁”,《登岳阳楼》是“吴楚”,都通过近乎“卫星图”的高度进行俯视,运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进行“大全景”的描绘,表现宏大的气势,这是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印证,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种写法 。
二来,这两首诗一前一后,在创作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 。杜甫创作《望岳》之时可谓是初出茅庐意气风发,因此抒发的是凌云之志 。而在创作《登岳阳楼》之时,杜甫已是“老病”之身,尤其在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转衰之后,更是悲从中来 。因此,同为登高,同为写宏大的全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抒发的是完全不同的感情 。
推荐阅读
- 岳飞满江红赏析 岳飞满江红完整版翻译
- 乞食陶渊明古诗词阅读 乞食陶渊明翻译
- 白马篇曹植翻译原文 白马篇原文及翻译
- 赵奢说平原君文言文翻译 赵奢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 客至唐杜甫古诗全文 客至古诗翻译及赏析题目
- 丰乐亭记阅读题答案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 九歌屈原原文翻译 九歌国殇屈原原文翻译
- 东坡题跋原文及翻译 东坡题跋原文赏析
- 满庭芳苏轼翻译赏析 苏轼满庭芳原文及译文
- 行香子过七里濑翻译 行香子苏轼翻译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