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三九是什么节日?

三九天
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 。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时令,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结束,进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 。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九天外文名sanjiu cycle意义数九习俗
目录
【冬月三九是什么节日?】现象描述
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段是"三九天"到“四九天”这时传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干支纪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 。又有“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之说,“九九”之后“春深日暖”,春耕时节到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 。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按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推“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下旬(春分前后)便“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与之相对应的只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春分前后我国很多地方仍阴寒未尽 。
数九寒天方法历史悠久,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 。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 。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 。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
产生机理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 。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 。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十月小阳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小阳春”天气,所以,实际上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在冬天季节,所谓“冷在三九与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后,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 。
在冬至时期,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 。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
三九天
,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也很缓慢 。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 。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四九”时段才达到最大值 。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四九”时段气温最低 。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
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到夜里就把它散发出去了 。夏天,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都能积一些热 。冬天,白天吸收的热少,晚上散发的热多,每天不但不能积存,还要把夏天积存下来的热用掉一些 。冬至这天,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地球上还有一些储存的热 。过了冬至,储存的热越来越少,到“三九、四九”,地球热的储存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