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怎样算起的

三伏天怎么算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 ,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 , 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 需要查历书计算 , 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 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 , 初伏为10天 , 中伏为10天或20天 , 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 , 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 , 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 , 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 , 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 , 第3个庚日为初伏 , 第4个庚日为中伏 , 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 , 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 , 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 , 所以 , 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 , 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今年的三伏天是:一伏:7月21日至7月30日二伏:7月31日至8月9日三伏:8月10日至8月18日三伏天 , 三伏怎么算?
【三伏天是怎样算起的】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 , 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 。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 , 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 , 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 。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 , 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 。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 , 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 可能是10天 , 也可能是20天 。

三伏天是怎样算起的


三伏饮食文化
俗言道:“寒有三九 , 热有三伏 。”每逢三伏 , 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 , 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 , 如“饮酒避恶”等 。久而久之 ,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
我国幅员辽阔 , 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 。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 , “绿荷”即荷叶 , 用荷叶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 。
浙江台州三伏日 , 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 , 名为“补阳” 。概而言之 , 我国三伏食俗的由来与汉代作“伏腊节”有关 , 最初是一种庆农活动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食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伏
三伏天是怎么定义的?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 , 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 ,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 ,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 , 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 , 则共有四十天 。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算起
三伏天的计算 , 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 , 初伏为10天 , 中伏为10天或20天 , 末伏为10天 。三伏天 , 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 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