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年初定下的计划,怎么样啦?是不是都已经抛诸脑后,依然故我,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说好的「每天读1个小时的书」「每天写一篇千字文」「每天背100个单词」……是不是坚持了几天,然后就松懈了,放下了,再也没有拿起来?
不妨看一下你的打卡工具、打卡群,距离上一次打卡,是多久之前?
好了,先不要关闭这篇文章,我不是来制造焦虑的,是来分享心得的……
大家都十分清楚,普通人与优秀的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日常的习惯 。后者的日常,可能是学习、工作、自我提升、深度思考,而前者的一天,则可能在无所事事、打发时间、娱乐消遣中度过 。
但就这一步,却难住了无数人:为什么想建立一个好的习惯,就这么难呢?
我在 那些自律的人,过得还好吗? 中,提到过:很多人对习惯的误区,是认为习惯可以靠意志力养成 —— 这其实是不对的 。更有效的思考模型,是动力-阻力模型 。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落实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切实有效地养成习惯呢?
这篇文章,会彻底终结你的困惑 。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习惯的本质是什么?
我在多篇文章中讲过:人类的大脑有一个缺陷:它的尺寸是有限的 。从200万年前智人出现至今,我们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面对的社会环境,复杂了不知多少倍,但我们的大脑体积却只增大了1倍多 。
更别说,由于演化的不可逆性,我们的大脑中,大部分是「爬行脑」和「边缘系统」,真正负责高级认知、思考的部分,亦即「新皮层」,只有薄薄的2毫米厚 —— 这就是我们用来思考的位置 。
那么,为了提高思考能力,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大脑会怎么做呢?
在没法提高大脑体积的前提下,只有两种方式:
1)扩大新皮层的表面积,增加复杂度—— 因此,我们的新皮层是由百转千回的褶皱构成的,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神经元 。
2)节省思考成本,将更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
后者就是俗称的「自动加工」 。我们许多下意识的行为,比如自动化思维、情绪冲动、直觉,等等,都属于自动加工 。
为了节省认知资源,大脑会将一些已经固化的、惯常的行为模式「打包」起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宏」),分配一个单位的认知资源 。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以较少的资源耗用,启动复杂行为的目的 。
【怎么养成好习惯秘密全在这里?】这些被打包起来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就是「习惯」 。
这就是习惯的底层机制 。
这套机制,已经被生理实验所证实 。
2005 年,心理学家 Ann Graybiel 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习惯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模式,它同样会引起生理上的改变 。
Ann Graybiel 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把小鼠放进迷宫中,在迷宫的出口放置食物作为奖赏,如果小鼠能成功走出迷宫,就会得到一个食物 。研究团队反复让小鼠走同样的迷宫,并监测它的大脑,以期找出大脑如何「控制」习惯 。
他们发现:当小鼠对迷宫路线尚不熟悉时,大脑中一个叫做基底核的部位,其控制运动的神经元,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活跃 。但当小鼠习惯了迷宫路线,轻车熟路找到终点时,基底核的神经元只在最开始和最终活跃,中间整个过程都保持平静 。
简而言之,在养成习惯之前,神经元是「活跃 – 活跃 – 活跃」;而在养成习惯之后,神经元的模式是「活跃 – 平静 – 活跃」 。
这意味着什么呢?举个例子,当小鼠在「学习」迷宫路线时,它可能需要100个神经元去监测环境、思考路线;但当小鼠已经「学会」了迷宫的走法,它的大脑就会把这套路线,整个「打包」起来,封装进1个神经元里面 。
推荐阅读
- 怎么在“excel”中的文字中间划一道横线?
- 怎么把word里面的文字横过来
- 用Excel怎么做线性图
- word文档怎么在空白处划下横线
- WORD中的大黑心圆点怎么打出来?
- 简短欢迎新老师的句子怎么写?
- 幼儿园妈妈寄语怎么写简短
- 爬蜂病如何治好蜜蜂爬蜂病 爬蜂病
- 被马蜂蛰了自己会好吗 被马蜂蛰了能自愈吗
- 交替王台出的王质量好不好 交替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