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净戒是指

【三聚净戒是指】  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 , 戒、禁戒 。 此三种戒 , 能摄一切大乘诸戒 , 故名三聚戒 。   
庄严论云:‘初律仪戒 , 以禁防为体 , 后摄善摄生二戒 , 以勤勇为体 。 ’  
 一、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者 , 谓一切律仪 , 无不聚摄也 。 律、即法律 , 是禁止之义 。 仪 , 即仪式 , 是轨范之义 。 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 , 要惟有四 。 ’   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 。   
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 。 (即外人也 。 ) 
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 。   
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 。   持此四法 , 无恶不离 , 故名摄律仪戒 。  
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 , 所行之行 , 能行一切善法也 。 谓身口意所作善法 , 及闻思修三慧 , 布施等六度之法 , 无不聚摄 , 故名摄善法戒 。   三、摄众生戒 摄众生戒者 , 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 。 能摄之行 , 即是慈、悲、喜、舍 。  
慈名爱念 , 能与众生乐故 。   
悲名怜愍 , 能拔众生苦故 。  
喜名庆喜 , 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 。  
舍名无憎无爱 , 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 。  
以此等法 , 摄诸众生也 。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 , 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 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 , 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 。

三聚净戒是指


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 , 《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 , 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 , 但尚没有菩萨戒的名称 。 《涅盘经·师子吼品》开始把戒律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 。 它说: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名为菩萨戒 , 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的名为声闻戒 。 这只是从志愿和行果的浅深而区别声闻戒和菩萨戒而已 。 又《涅盘经·圣行品》列举“息世讥嫌戒”如不作贩卖轻称小斗欺诳于人 , 因他形势取人财物 , 害心系缚 , 破坏成功 。 燃明而卧 。 常食一食未曾再食 , 不食肉不饮酒 。 进止常与三衣钵具 , 其止息床不置二枕 。 不故往观视军阵 , 不谄谀邪命自活等达四十四项 。 关于出家菩萨的制戒比之于《法华经》所说的“不亲近处”是更详细了 。 这些戒相虽有“害心系缚” , “破坏成功”等危害他人的重罪 , 但大概是轻罪的多 , 所以名为“息世讥嫌戒”(《涅盘经·圣行品》) 。
汉译佛经中最初提到三聚净戒的类别并说明其内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译的《璎珞经》(具称为《菩萨璎珞本业经》 , 二卷) 。 《璎珞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 , 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门 , 即摄善法戒 ,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 摄众生戒 , 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 。 摄律仪戒 , 所谓十波罗夷 。 《璎珞经》把摄律仪戒置于三聚的最后 , 这和《菩萨戒羯磨文》的三聚次第恰恰相反 。 一般小乘的经律都以二百五十戒或五百戒作为律仪戒 , 但《璎珞经》并不采取小乘的律仪 , 而以十波罗夷为大乘的律仪 , 这是它的特色(《璎珞经·大众受学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