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考试作文题目【范文10篇】( 二 )


所以 , “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 , “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 写这个题目 , 就得既要写“诚” , 也要写“信” 。 “诚”“信”都要兼顾 。
以上是一个粗略的分析 。 这说明一个道理 , 那就是:作文的审题立意 , 务必仔细分析话题关键词 。
分析话题关键词 , 就是对自己提问:它是什么?例如:“诚信”是什么?
讲到这里 , 你应该基本清楚了 。 现在 , 我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 , 继续阐释 。 “听”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 。 词典上说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声音 。 事实上 , 不用翻查词典 , 你也懂得这层意思 , 这是这个词的本义 。 但是 , 如果你写一篇文章 , 来说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动如何通过感觉系统而被人感知 , 说明人的听觉神经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机理 , 最后写成了一篇生物神经学论文 , 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 。 我知道 , 写这样的文章对我这样的科学盲人是很难的 , 但对你们来说也并不见得容易 。 更重要的是 , 我必须向你正确地指出:这很难能 , 但并不可贵 。 你走入死胡同了 。 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谈人生的 。
“听”的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 。 这个本义中 , 你须注意到“听”的对象是声音 。 这看似没什么 , 其实很重要 。 你看到这个作文题 , 很显然会联想:究竟有哪些声音可听?或许你会想到:一般的声音、特殊的声音 。 一般的声音 , 是指物理世界中我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 ,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 , 车声雷声父母老师的赞扬声或呵斥声;特殊的声音 , 是指我们的听觉感知不到的声音 , 这样的“声音”是抽象的和比喻义的 , 如正义的呼声、真理的召唤、良心的谴责、爱心的和弦 , 如此等等 。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声音” , 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筹 。 写一般的声音 , 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写特殊的声音 , 你的作文就是高级水平 。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作文题中的这段话:
“听 , 是对世界的感知 。 听 , 是对人生的观照 。 听 , 是对心灵的抚慰 。 听 , 是对未知的寻找 。 ”题目中的这段文字 , 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到“听”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 。 “听”的引申义有几项 , 但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判断 , “听”是“接受、听从” , 不是“听凭、任凭”的意思 。
第二 , 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 , 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 。 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 , 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 , 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
以本题为例 , 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 , 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
一开始 , 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 产生如下联想:
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 , 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 , 或一些惯听的短语 , 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听途说、听从真理的呼唤、夜阑卧听风吹雨、听人劝得一半……
3一些我们在各种场合包括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事实 ,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 , 疑是民间疾苦声”……
你的联想 , 一开始是随机的、混乱的 。 上面我所设想的 , 其实已经做了初步的归类 。 这些联想是必要的 , 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思考“听”的内涵 , 确定自己写作的立意 , 甚至也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准备 。 通过对联想到的这些材料的思考 , 你对“听”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