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翻译 归园田居其一的翻译( 三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 。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
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
《归园田居》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