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三 )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 。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
生齐读 。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 。(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 。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我就明白了 。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 。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 。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 。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 。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
学生齐读课文 。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 。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 。但是 。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 。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