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联怎么写

【挽联怎么写】
一、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 。 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 。 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 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 。 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 。 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 。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 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
(1)挽联的时代性 。 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 。 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
(2)挽联的针对性 。 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等,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 。 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
如挽丁玲:
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
(1)对联的形式特点 。 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联,下句叫下联 。 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 。 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
(2)对偶的形式特点 。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 。 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 。 例: 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 。    
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 。
(3)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 。 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 。 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 。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 。 所谓分节奏就是要求对联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朗读起来要顺口,有音乐节拍,可以咏唱 。 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 。 反之,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 。
例:毛泽东挽蔡元培
学界 |泰斗
人世 |楷模
例:郭沫若挽鲁迅
平生功业| 尤| 拉化
旷世文章| 数| 阿 q
调平仄是句讲节拍、字调平仄, 。 中国汉语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 以平声对其它声调而言,就分为平声和仄声 。 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声为仄声 。 古人做挽联很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平仄交错;字有定声,律有定格,形成了挽联特有的艺术风格 。 现在做挽联用字讲平仄,上半联和下半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的,也有大体相反的 。 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当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 。 用做律诗的方法硬去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难做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