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登基的借口让人生疑,赵光义篡位为什么没人反对


赵光义登基的借口让人生疑,赵光义篡位为什么没人反对


太祖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其母杜太后的遗命 。
《宋史·后妃传》详细记载了杜太后临终嘱咐太祖传位于弟弟的事:杜太后在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自己的遗命 。当时太祖赵匡胤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荫 。杜太后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汲取教训,他日帝位要传给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国家有长君,才是社稷之幸 。”
赵光义登基的借口让人生疑,赵光义篡位为什么没人反对


太祖听完这番话,哭泣叩拜 。杜太后便让赵普将自己的遗命写为誓书,在纸尾上写上“臣普书”三字,藏之于金匮之内,命谨密宫人保管 。
有人认为,这段史料是伪造的,疑点有五:
疑点一:赵匡胤在世时,只字未提太后临终嘱咐和金匮之盟 。如有兄终弟及一说,为什么太祖在生前不公示于众,早早立光义为“太弟”,而要等母子都死后才宣布?
疑点二:赵光义是在哥哥的灵柩前宣布遗诏的,其时,主要当事人都已死,死无对证,而唯一的见证人赵普人品也有争论 。因此,赵匡胤临终嘱咐、金匮之盟的真实值得怀疑 。赵普是太祖的主要谋臣,在太祖赵匡胤一朝做了近十年宰相(964—973年) 。这个人刚愎自用,专断独裁,他常在衙署座位后边,放置两口大瓮,凡是不合他意的内外表疏,就擅自丢在瓮内,一烧了之,因而得罪不少人,最终被罢相 。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屡遭大臣欺凌 。而赵光义一登基,即任赵普为太子太傅,当年又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再度出任宰相 。这虽有报恩的可能,但也有封口之嫌 。
对于太后遗诏之事,支持赵光义合法继位的人认为:宋太祖生前虽然没有立太弟,但也没有立太子 。从杜太后死后的事实看,赵光义的政治地位始终排在最前面,随后则是赵匡胤的另一个弟弟光美,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德芳,这正是按照兄终弟及顺序排列的 。可见,金匮之盟,实有其事 。
但反对者对此提出了第三个疑点 。
疑点三:既有此盟,为何赵光义不执行兄终弟及的遗嘱,而是加害弟弟光美以及侄儿德昭、德芳?据史书记载,其弟光美,在赵匡胤活着时未有劣迹,但在赵光义即位后忽然变得劣迹斑斑 。史书称,他得知自己是内定的皇位接班人后便骄傲自大,阴谋发动叛乱,结果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被赶出京城,四月因“逆天大罪”被勒令归还西京的私宅,五月降为涪陵县公,遣送到房州(湖北房县) 。赵光美到房州不久就死了,年仅三十八岁 。他的侄儿德昭在征讨北汉时,将士有功不赏,德昭怕诸将抱怨,请奏论功行赏 。赵光义大怒道:“你急什么?等你自己做皇帝,再赏也不迟 。”德昭为表明自己无意追求皇权,自刎殉志 。其弟德芳见胞兄如此下场,一病不起,死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年仅二十三岁 。
弟弟、侄儿都死绝了后,北宋的天下都是赵光义的龙子龙孙的 。
赵光义登基的借口让人生疑,赵光义篡位为什么没人反对


有人说,赵光义本人其实是想传位于光美的,但赵普训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故而恢复皇位传统制度:传子不传弟 。此事怨不得赵光义 。
总之,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
疑点四:杜太后死时,赵匡胤才三十五岁,正值壮年,他的两个儿子也已经长成 。杜太后怎么能预测出儿子活不长,孙子长不大,要他死后传位给弟弟光义?而且,杜太后临终遗言,当事人赵光义不知道,反而赵普知道,令人不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