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语言在“变”中生出奇效( 二 )


 “不少同学可能在电视上或者在生活中见过黑人 。 初见黑人, 我们会觉得他们的牙齿特别地白 。 而实际上呢, 黑人的牙齿并不比我们黄人的白 。 那我们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光色的反差——在大面积黝黑皮肤的反衬下, 黑人的牙齿才显得特别的白 。 同理, 太阳黑子实际并不黑, 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的地方低, 所以才在强光的反衬下, 显得阴暗了一些——也就是说, 我们认为太阳黑子是‘黑’的, 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发生了错觉 。 ”
 太阳黑子之所以“黑”, 涉及太阳表面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光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 而这些理论学生要到高年级甚至大学才能学到 。 考虑到这一实际, 甘老师就用黑人的牙齿在黝黑皮肤的反衬下显得特别白来类比太阳黑子在强光的反衬下显得“黑”, 这比直接的抽象解释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听讲兴趣, 也更容易让学生所理解 。
 四、变干巴为有趣——引入故事
 教师在讲述一些较为枯燥的内容时, 如果不借助适当的方法, 教学语言会显得干巴无趣, 难以引起学生的听讲兴趣 。 此时, 教师可以引入故事等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以此来化干巴为有趣 。
 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在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时, 就引入了一则故事:
 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 形象俊美, 其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 尤其引人注目 。
 后来, 女艺人因为一次事故, 掉了两颗门牙 。 为了掩饰这一缺陷, 她在应邀赴宴时, 就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 遇到有人问话时, 尽量使用“闭口音”回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