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做糍粑的文章【范文5篇】( 三 )


蒸熟的糯米冒着腾腾热气 , 静静地躺在大石臼里 , 好像很惬意的样子 。 (作者笔下的糍粑已经悄悄变成了人 , 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 读来特别有趣 。 )大家开始有秩序地往蒸熟的糯米身上打 , 你一棍我一棍 。 可糯米好像很调皮 , 打了很久也没有变化 , 仿佛在嘲笑我们:“哈哈 , 太轻啦 , 简直就是在给我挠痒痒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 形象地展现了糯米没有变化的状态 。 )大家一边打 , 一边喊起了口号:“一二 , 嘿哟!一二 , 嘿哟!”这声音惊天动地、响彻云霄 。 初次尝试这种体力活的我可受不了了 , 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到脸上 , 再滚落到地上 。 而我旁边的那位叔叔 , 他就比我轻松多了 , 只见他一只手悠闲地将木棒举起 , 又落下 , 仿佛是在做游戏 , 这可能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 。 (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 , “我”的汗珠滚落 , “那位叔叔”的气定神闲 , 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让我们感受到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 )呵呵 , 继续加油!渐渐地 , 这些调皮的糯米终于被我们折腾得气喘吁吁了 , 变成了糍粑粘在我们的木棒上 。
我的木棒被糍粑缠绕着 , 怎么也抽不出来 , 我一咬牙 , 心一横 , 用尽吃奶的劲终于把我的木棒从糍粑里解救出来了 。 (先是“缠绕” , 后是“解救” , 很是传神 。 )再看看那位叔叔 , 他居然也双手并用了 , 脸上也明显呈现出费力的表情 , 看来这一环节是颇费体力的活 , 我累得也心安了 。 (再次运用对比手法 , 还是突出过程的艰辛 , 让我们油然而生对劳动者的尊敬 。 )我们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糍粑打完 , 此时我们都累得够呛 , 只见人们有的用力甩着膀子 , 有的直接坐在了地上 , 有的甚至躺在了地上 。 几个力气特大的壮汉顾不上休息 , 齐心协力把木棒连糍粑从大石臼里提到了桌子上 。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奶奶拿着一根细绳往木棒上一勒 , 再一扯 , 就把糍粑和木棒分开了 。
热闹的过后就是搓糍粑了 。 (一句话自成一段 , 很简洁的过渡 。 “热闹”一词高度概括了的过程 , “过后就是”又巧妙地引出搓糍粑的场景 。 )
大伙儿掰点儿糍粑下来 , 搓成一个小球 , 再把它压扁 , 糍粑就做好了 。 有些嘴馋的 , 不等糍粑做好就先吃上一块 。
一切准备就绪 , 就待上油锅煎了 。 “刺啦刺啦”一阵热闹后 , 黄灿灿的糍粑出锅了 , 再撒上白砂糖 , 嘿嘿 , 热乎乎的 , 甜丝丝的 。 我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 , 加入自己劳动汗水的糍粑可比得上任何山珍海味了!

描写做糍粑的文章【范文5篇】四堂哥曾问我怎样写我的家乡 , 因为我是读过高中的人 , 他觉得我一定懂写 。 现在他儿子读小学 , 要学会写作文 。 我说要是用写景的技巧去描绘家乡 , 我可能一百字都写不出 , 因为我不擅长用优美的句子写文章 , 从网上搜一些漂亮词汇更实在 。
曹文轩先生曾说过:“想写好作文必须要从爱读书开始 , 所谓的灵感也都是从读大量的书中诞生的” 。 这句话实在是说得太好了 , 真正有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 , 大多数的作家都是从学会阅读开始的 。 我记得以前小学时的老师教我们去学会摘抄一些作家写的优美句子 , 我觉得在认字期间抄一下有好处 , 既能练字又能记一些成语 。 但对写作文真正有好处的还是大量阅读 , 所谓的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 无非说的就是自己阅读面特别广了后 , 肯定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 把这些观点再写在纸上 , 就成了一篇文章 。 像xxx总书记去演讲时 , 很多时候都是不用稿子的 , 他随口都能引用类似古今中外文学家的话 , 在过去的文艺座谈会上 , 他谈到了很多读过的书 。 这些书就是他吸收的营养 , 营养吸收多了 , 自然会让他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