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嘴巴为什么那么大 原因是什么( 三 )


很多青蛙的表面都有轻度毒性的蟾毒素(bufotoxin),使它们并不受猎食者的欢迎 。而大部分蟾蜍则有较大的制毒腺体,称作腮腺(parotoid gland),主要位于当中的两侧眼后的位置,或身体的其他部分 。这些腺体能分泌不同的毒素或黏液,使它们的皮肤变得滑溜而且并不可口 。如果能产生即时的不快感觉,捕猎者多会终止它们的捕猎行动而令它们得以逃脱 。如果效果需时甚久才有效果,也可减少捕猎者于下一次再度捕猎的机会 。而带有剧毒的青蛙则多会披上鲜艳的颜色,以标示它们并不适合作为食物,这种适应的的策略称作警戒作用(Aposematism) 。它们身上的颜色多为鲜艳的红色、橙色或黄色配以黑色 。一些物种的警告色长在腹部上,如铃蟾属的物种 。因此它们在遇到攻击时反而会将腹部朝上,并分泌毒液以赶退敌人 。并有一些物种本身没有毒性,如红背异箭毒蛙,就会模拟在其地域中有毒的物种的肤色以吓退猎食者 。
处于防卫站立姿态的大蟾蜍,一些蛙类物种,例如箭毒蛙等的毒性特别强 。南美洲的土著很久以前已懂得抽取这些箭毒蛙身上的毒液去制造飞镖(Dart (missile))以作打猎之用,虽然只有少数物种适合此目的 。此外,一些物种,红背异箭毒蛙、卵齿蟾属(Eleutherodactylus)的一个物种(Eleutherodactylus gaigei)及细趾蟾属(Leptodactylus)的一个物种(Lithodytes lineatus)虽然本身没有制造毒液,但它们会透过模拟当区有毒的近亲的肤色而达致保护自己的目的 。一些物种虽透过进食如蚂蚁或节肢类动物等以吸收它们的毒素,但亦有一些物种,如澳洲的科罗澳拟蟾则能够自己合成这些有毒的生物碱这些化合物,包括蛙毒素(batrachotoxin)及蟾毒素(bufotoxin)等,能令受体不适、产生幻觉、癫痫性痉挛(Epileptic seizure)、神经中毒及血管收缩 。不少以蛙类为食的捕猎者已能适应高浓度的毒素,但其他物种,如人类则完全没有抵抗力 。
一些蛙类则依靠虚张声势及小诡计去保护自己,像大蟾蜍独有的站立姿态就是尝试去吓怕敌人 。它们会吸入空气使身体胀大,并提高后半身及令头部向下以制造一种雄伟的形态 。美国牛蛙受到威胁时会将头部向前倾但合上眼睛 。此姿态目的是要将带毒的腮腺放置在最清晰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其他在背部上的腺体则开始渗出有毒的分泌物,并将身体最脆弱的部分加以覆盖 。其他策略包括发出刺耳的声音,并利用突如其来的巨响吓走捕猎者 。灰树蛙能够发出如爆破般的声响,这声响有时就能够吓退其天敌北短尾鼩鼱(Blarina brevicauda) 。蟾蜍类一般不甚受欢迎,但偶尔也会受到饥饿的蛇类如东部带蛇(Thamnophis sirtalis)的垂涎 。年幼的美国蟾蜍如遇到对其感兴趣的蛇时,就会蹲下身体并且一动不动 。这种不动声息的自保方法往往令蛇失去了它们的踪影而成功自保 。但如它们被蛇的头部感应到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蹲下的姿态而迅速跳走 。
青蛙的历史发展
随着青蛙的不断进化,出现各种令人害怕的样子怪诞的青蛙,其中有的蛙类皮肤分泌毒液以防天敌,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种树蛙,被称为箭毒蛙,它的分泌物被当地印第安人用来制作毒箭,见血封喉 。
蛙类的祖先原本是在水里生活的,后来因生活环境改变,一些河流、湖泊成了陆地,蛙类的祖先随着环境的改变也渐渐从水里向陆地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迫使蛙类的祖先们对自己身体的器官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些能适应陆地生活的种类生存下来,运动器官由水里游动的尾巴变成了陆地和水里都能运动的四肢,呼吸器官由鳃变成了肺 。蛙类的祖先由水生向陆生的一番转变并不十分彻底,于是在青蛙的幼体发育中表现出来 。蝌蚪与蛙类的不同之处,就是蛙类祖先留给它的遗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