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打防疫针 家长勿陷误区


给宝宝打防疫针 家长勿陷误区


给宝宝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 预防传染病 , 但是必须讲究科学 , 否则一旦进入误区 , 便会带来不应有的危害 , 影响健康 , 甚至危及生命 。
误区之一:打防疫针后要忌口
有些家长在孩子打完防疫针后 , 不给孩子吃水果、鸡、鱼等食物 , 说是怕影响防疫针的效果 。其实 , 这是没有必要的 , 也是不科学的 。
打完防疫针 , 体内产生免疫力 , 这对于功能正常的人来说 , 完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 不同于患病 , 所以不必忌口 。免疫力的产生及其强弱 , 和吃什么不吃什么关系不大 。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之一 。如果每打一次防疫针 , 就要给孩子忌口一段时间 , 那么 , 一个儿童要打多种防疫针 , 岂不要忌口多次­这会使儿童少获得很多营养物质 , 影响其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 。
误区之二:打防疫针后要吃“发物”
有些家长 , 特别是农村中年岁较大的爷爷、奶奶们 , 总喜欢在孩子打完防疫针之后给他吃一些小鱼、小虾之类的“发物” , 意思是让疫苗发出来 , 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 增强疫苗的效果(这些老人是基于以前民间种牛痘的观念 , 牛痘接种后局部会起一小疱 , 不起疱则视为接种失败) 。其实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
防疫针的免疫效果 , 是靠特异性抗原的刺激 , 产生特异性免疫物质杀灭细菌或病毒而实现的 。接种死的疫苗 , 需要足够的抗原量 , 使免疫系统产生较强的免疫力;接种活的疫苗 , 则是通过细菌或病毒在体内一定部位的生长、繁殖 , 达到一定数量后起抗原作用 。不管是活疫苗还是死疫苗 , 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抗原量 , 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如果死疫苗内菌量不足 , 活疫苗因制作、储存、运输、使用不当等原因 , 使疫苗中的活细菌或病毒死亡 , 不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 , 当然就不会刺激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 甚至根本不产生免疫力 。因此 , 接种疫苗后 , 体内是否产生相应的免疫力 , 与所谓的“发物”无关 。
误区之三:打防疫针越红肿越有效
许多家长认为 , 给孩子打了防疫针之后 , 局部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相反 , 出现局部红肿现象才觉得有效 , 并且认为红肿越明显效果越好 。其实 , 这是预防注射的误区 。
各种疫苗都是用细菌、病毒或其产生的毒素制成的 。尽管经过减毒或杀灭处理 , 也仍然有一定的毒性 。特别是活疫苗中的细菌、病毒注射到儿童体内后 , 先要在注射局部生长、繁殖一段时间 , 所以会引起一些反应 。另一方面 , 疫苗在制作过程中 , 可能会混有杂蛋白 , 杂蛋白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 。因此 , 打防疫针后 , 少数人局部发生轻微红肿现象 , 或轻微发烧、不适及出些荨麻疹等是正常反应 。目前用基因工程合成的疫苗 , 如乙肝疫苗 , 已相当程度地避免了此类不足 。
接种疫苗后 , 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反应 。如发烧不超过38、5摄氏度 , 一般当天会退烧 。少数人的注射局部有轻度红肿 , 很快会消退 。严重的红肿反应是不应有的现象 。也就是说 , 局部无红肿反应 , 并非就不产生抗体或产生的抗体少 。相反 , 反应较重 , 有时代表疫苗质量差 。如果儿童打了防疫针 , 局部出现较严重的红肿反应 , 应及时请医生看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