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说服刘备攻打西川,靠的是什么?( 二 )


就刘备而言,在庞统施行“道德排除策略”之后,刘备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对刘璋开展攻击而不用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刘备一直以来的仁义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不会受到影响 。
庞统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庞统借曹操进攻孙权之机,向刘璋提出借兵借粮,回师荆州,以保疆土 。庞统故意狮子大开口,提出了一个非常巨大的要求,包括精兵三四万,每人军粮15斛(合计45万—60万斛)、以及大量布匹军器等,并要求立即发付前来,不能有误 。
因为此前刘备入川就是来帮助刘璋的,这次刘备反过来向刘璋求援,根据互惠互助、有来有往的本质特性,刘璋是不能拒绝的 。但刘备这次的要求实在有点过份,加上刘璋对刘备的真实意图有所察觉,刘璋就有所保留,给予了一个打了折扣的回报,只答应借给刘备老弱军兵四千人,军粮一共一万斛,其他布匹军器少许 。
刘备得知后,勃然大怒,对刘璋愤恨不已:“我到西川来为你破敌,费心费力 。现在我有麻烦了,你却如此吝惜财粮军兵!”当场将刘璋的回信撕毁,吓得使者连夜逃回成都 。
这样,刘备在对刘璋的认知上就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你既然不仁,我就可以不义 。对于一个率先不讲仁义道德的人,也是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 。这是不违背道德约束的 。

庞统说服刘备攻打西川,靠的是什么?


刘备的心结就此打开 。庞统立即采取了第二步行动 。他向刘备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供刘备选择 。
第一条是挑选精兵,昼夜进逼,立即攻取成都 。此为上策 。
第二条是假托将要返回荆州,诱骗涪城守将杨怀高沛来送行,顺势擒而杀之,取得涪城后,再向成都进军 。此为中策 。
第三条是连夜退回荆州,做好准备后,再来进攻成都 。此为下策 。
刘备认为,第一条计策太过仓促,第三条计策太过缓慢,所以决定选用第二条计策 。
刘备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这和道德排除的程度有关 。刘璋所为,虽然有些不够意思,但其行为还不足以让刘备将其一下子彻底排除到邪恶敌对的程度 。所以,第一条计策仍然会让刘备觉得自己的行为突破了道德形象的标签约束 。从而,刘备需要用第二条计策来缓冲一下 。
杨怀高沛为蜀中名将,早对刘备有所戒备 。当他们得知刘备将要撤回荆州的消息,觉得这是一个借机铲除刘备的大好良机,当即身藏利刃,来为刘备送行 。
但刘备早有安排,反而将这二人擒下 。庞统要将这二人斩首,刘备仍然心有不忍(标签约束仍在起作用),但庞统从这两人身上搜出利刃后,当即声明:“这两人有意暗杀吾主公,罪不容诛,推出斩之!”
庞统的这一个声明,再度通过“道德排除”,消除了刘备内心的道德愧疚感 。
刘备趁势取了涪城,败兵逃回成都,向刘璋报告 。刘璋大怒,立即聚兵点将,向刘备正式宣战 。
刘璋一怒之下的率先宣战,又正好落入庞统的“道德排除”的陷阱 。刘璋此举,等于是彻底把自己放到了刘备的对立面上,也正好为刘备提供了一个足以破解“标签约束”的大好良机 。刘备据此认为,既然是你先宣战,那我奋起反击也是人之常情,无悖道德了 。
至此,刘备彻底卸下了束手束脚的道德包袱,光明正大地调兵遣将,打响了征服西川的战斗 。
“道德排除”是通过人为地将对手划归为“不道德群体”来消除、减弱自己内心的道德愧疚感 。但是,从人的心理机制来看,一旦接受了“道德排除”,就会深陷其中,很难再返回到原来的正途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