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彩虹( 五 )


也许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由来 。
史书记载, 王锡衮为官期间, 嫉恶如仇, 刚正不啊, 深得皇上和众臣宠爱 。 《明史》载:“帝禁内臣干预外政, 敕礼官稽先朝典制以闻 。 锡衮等备列诸监局职掌, 而不及东厂 。 提督内臣王德化言:‘东厂之设, 始永乐十八年, 《国朝典汇》可据 。 礼官覆议不及, 请解臣职, 停厂不设 。 ’锡衮等言:‘《典汇》虽载此条, 但系下文笺注 。 臣等以正史无文, 故不敢妾引 。 ’帝不听 。 锡衮复抗疏, 请罢厂, 亦不允 。 “展现了王锡衮为官正直, 不惧权势, 敢于冒犯权贵, 直言进谏的忠诚本质 。
“二月, 帝再耕耤田 。 锡衮因言频岁旱蝗, 三饷叠派, 请量除加征, 严核蠹饷, 俾农夫乐生 。 ”展示了王锡衮体惜百姓, 爱民如子的优良品德 。
“又以时方急才, 请召还故侍郎陈子壮、顾锡畴, 故祭酒倪元璐、文安之, 且乞免黄道周永戍 。 ”展示了王锡衮爱才, 荐才不避嫌, 勇于担当的大度胸怀 。
“给事中沈胤培请增天下解额, 锡衮因言南畿、浙江人文更盛, 宜倍增 。 又言举人不第, 有三十年不谒选者, 宜定制 。 数科不售, 即令服官 。 从之 。 ”展示了王锡滚敢于破除旧制, 改革选才模式的用人观 。
王锡衮为官孝敬父母, 在母亲逝世时, 不远万里京城辞官回家守孝 。 “十六年忧归 。 ”
“锡衮疏谏, 帝嘉其寓爱于规, 进秩一等 。 寻解部务, 直讲筵 。 ”王锡衮为官正直, 皇帝都称赞其不拉山头搞小团体, 准以其可直接面呈皇君奏本的权利 。
“锡衮大恨, 诉上帝祈死 。 居数日, 竟卒 。 ”王锡衮为官忠贞不逾, 面对叛贼种种威逼利诱, 不予同污, 视死如归 。
王锡衮就义后, 永历三年(1649), 嗣子咨冀陈情礼部, 礼部奉批“优怃”, 谥“忠节”, 后加谥“文毅”、“钦赐祭葬” 。
原来“钦赐祭葬”是古代皇帝赐给高官显贵的一种祭葬规格与荣誉 。
从史料中我们知道, 王锡衮一生忠君、勤政、爱民, 按现代中国人的道德标准衡量, 也不乏称为“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的楷模 。
惊风飘白日, 光景西驰流 。 王锡衮离开我们已经300多年, 王锡衮的故事已经由人们口口相传, 逐渐定格于文字书籍, 与我们相行渐远, 留给我们的实物凤毛麟角 。 如今, 王锡衮故居大北厂村经新农村建设改造, 与往已经面目全非;当年民间故事中的尖石寺已经成为废墟 。 然而, 当你走在横跨禄丰禄衣江上的丰裕桥, 对古人精湛的桥工技术赞不绝口, 对300多年前建设的桥梁, 今天还能承载几十吨重的卡车通行的超前设计意识赞叹时, 你可知道, 此桥就是由王锡衮捐资和督造的呢? 当你从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 进入云南省最高学府---云南大学, 成为父母骄傲的悻悻学子时可知, 立于贡院的“风节亭”就是王锡衮《风节亭恭纪》的诞生地 。
公元1993年, 王锡衮第十代孙, 费孝通博士的同学王武科先生, 查阅几十部历史书籍, 用50多年累积的资料, 编著、出版《王文毅公集》一书, 将王锡衮高风亮节展现在众人面前 。 书中王锡衮的高尚品德, 吸引了出生于禄丰县高峰乡的一个彝族青年作家的关注, 想不到自己的家乡还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先人 。 于是按书索阅, 到这远离城镇乡村, 人烟稀少的公鸡山寻找先贤遗迹, 瞻仰前辈先烈和汲取文学灵感 。
其钻山林, 寻古墓, 与常人不一般的行踪, 被人误认为“非偷即盗“也就不足为怪了 。
这一天, 倘徉于深山、墓地许久的彝族青年作家, 在公鸡山距离传说中王锡衮墓半公里的一个山箐中, 看到一块石碑, 碑上沾满尘土、杂草和青苔, 他拨开秽物, 一块高2.1米, 宽0.81米, 上书“钦赐祭葬”四个大字的墓碑, 展现在眼前 。 多年的跋涉, 终于求得正果, 不由高兴而泣 。 据王武科编著、出版《王文毅公集》一书记载:“‘钦赐祭葬’, 镌石碑立于县城南15里的公鸡山岭, 墓碑已被损 。 ”根据实物看, 墓碑基本完好, 只是碑体因年久风化, 有部分剥落, “钦赐祭葬”四个大字, 字迹清楚 。 书中“墓碑已被损”乃讹传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