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的来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为知音来历

我看了冯梦龙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不禁想,倘若俞伯牙与钟子期不认识,也许钟子期不会死 。
这么好的一个青年,却有才无寿,实在可惜 。

伯牙的来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为知音来历

中国湖北武汉古琴台
那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识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我只能说是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
幸运是一对天才得以相见相识,知音得以相遇,这在“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现实中实属难得 。
而不幸就是知音虽然结拜为兄弟,却难以长久 。
这真像古人所说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简直逃不出这样的宿命 。
试想如果俞伯牙不给钟子期黄金,钟子期不去买那么多的书,还是按过去的生活节奏,白天砍柴,夜晚适当读书,不至于积劳成疾,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过劳死 。
钟子期靠砍柴为生,赡养双亲 。
所以他白天是读不成书的,只有夜晚读,这样不免压缩睡眠的时间,日久天长,严重的睡眠时间不足,免疫力下降,招致风寒 。
那个时候也可能营养不良,抵抗力就弱,缺医少药,生病了也就一命呜呼 。
可是他的父母怎么能活得长寿,难道没有把康健的秘诀告知他?
小说最后的片段,钟子期的父亲告知俞伯牙,钟子期是如何死时捶胸顿足,看到钟子期用功,哪里会想到他会过劳死,后悔没有提醒他好好休息,保重身体,说自己老糊涂 。
不管怎么样,冯梦龙创作的这个故事很优美动人 。
他们的初次相见,充满曲折,并不是一见如故 。
风流才子俞伯牙刚感受到大自然的暴风雨的动荡气象,中秋之夜,满月高悬,月光似水,见识了天地的阴晴不定,江中赏月,当然不免感到无聊寂寞,无人共鸣 。
他为公办事也随身携带瑶琴,可见他的风雅爱好显而易见 。
正像钟子期说的:“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来” 。
他们的相识起源于琴声,俞伯牙弹琴,此瑶琴非一般的琴,此琴有灵性,琴弦断,似乎瑶琴在启蒙暗示俞伯牙,触发他灵魂上的不安,别有隐情,俞伯牙因琴弦莫名其妙的断了而生疑,怀疑有歹人藏于附近,借机抢劫或偷窃 。
他起先按世俗的常理推测有坏人在附近,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知音在这藏龙卧虎之地等着他呢,便吩咐随从上柳荫下或芦苇丛中去搜寻歹人 。
停留在山崖下的钟子期先是为了躲雨,大雨太猛,斗笠蓑衣难以抵御,雨过天晴圆月出,忽然响起悦耳的琴声,他又是个懂琴声的人,自然赏月听曲,没有离去 。
他哪里会想到弹琴人正弹的好好的琴弦突然断了,弹琴人疑心,眼看官兵即将搜山发现他在此,会误认为他就是俞伯牙设想的歹人 。
他不得不打自招地出来解释 。
他之所以没有及时逃走,因为他听出弹琴的人是个做官的君子 。他是个有点学问见识的,不会在听到俞伯牙对随从说的一番话而惊吓的逃走 。
另一方面,他也想见见这个弹的如此好曲子的官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哪里晓得拥有如此好琴,弹得如此好曲的人竟然听了他的解释嘲笑说,山野樵夫怎么能听得懂琴声 。
伯牙的来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为知音来历

武汉古琴台旷世知音雕塑
这是俞伯牙对底层乡民的成见,他平常为官接触的都是上层社会的读书人和官场上的同僚,他觉得底层人都是没有文化修养的,更谈不上音乐方面的素养,这是他身份地位引起的狭隘偏执的思想 。
钟子期不服气,说明他很自信也有底气,说俞伯牙说得不对,批评他小瞧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