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天 。告诉你一件事,李米 。几乎就快成真了 。我今天早上到了机场买了机票,那时候四年像一条草场上爬行的蛇,我突然想要回去了,我买了机票,过了安检,到了登机口,最后我还是出来了 。机票钱退了一半 。”
“从打算回去”到“我和以前不一样了”、“也许我已经成为你父母想要的那种人”,这些独白其实也暗示了方文“他者化”和“异化”的过程,然而这些就可以让他跟李米在一起并经营未来的超市了吗?法律,让他非理性追寻的一切幻灭 。
“欺骗”其实是幻灭的否定之否定 。
整个故事里充满了欺骗,李米欺骗了裘水天,方文欺骗了李米,叶倾城欺骗了李米,叶倾城的老婆欺骗他......这种欺骗是一个悖论,因为它不得不存在,正是因为这种欺骗,人物形象得以立在屏幕上,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有时候欺骗是善行 。”
欺骗是因为害怕幻灭,对现实不乐观,没有实现幸福的途径,或许唯有欺骗,才会葆有幸福的瞬间感受 。
即便如此,这里面却没有绝对的大恶存在,即使绑架抢劫的裘火贵、李米的爸妈,他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家人好,自己的女儿过得好,他们也是社会中权力和世俗被击倒和裹挟的无奈的人 。
而这最终的根源又是那看不见的权力和世俗的成见,包括贩毒的方文,在他的人性中仍然有向往美好爱情和帮助菲菲脱离毒品的向善的一面 。
人性和社会的复杂决定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变化,而这些人性中深沉的元素被一层层剖开,你要追寻的东西,它却是个缺席的存在,但这个存在却无时无刻不对我们施加影响或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成为“自我”或者“他者” 。
幸福的途径是欺骗还是救赎?从影片来看,两者都是,而两者又都不是!因为欺骗有真相大白的时候,救赎也有功亏一篑的一刻 。
毕竟,人和时代命运都受制于价值漂移,一切形而下的救赎,都会是形而上的痛苦,亦或反之 。
影片从叙事题材上来看,有警匪片的元素但却没有惊心动魄的善恶的正反博弈,只有对人性异化的社会解读;
有公路片的元素却没有速度与激情的快感,只有对情感谜底的揭示;有爱情片的元素却没有恩爱缠绵卿卿我我,只有对生活双方的责任和伦理寻找;有缉毒片的元素却没有对走私与侦破过程的展示,只有对权力、幸福、未来及生存的注视,更多的透露出一种人性的关怀,尤其是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关注小人物生存状态的人文情怀 。
由于推动情节发展的多层次性,在叙事主题上也可以做出多层解读,如对爱情的执著,对自我尊严的寻找,在物化与异化下的精神坚守,对权力和世俗价值观念的缺席式言说等 。
可能诗人这一角色的死,多数人或许认为是一个黑色幽默,但其实诗人这一角色死亡的设置,正好是一个主题的注脚,他作为一个连接点和冲突点正好暗喻了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精神与物质的较量、冲突的必然结果,在物化的社会,人的精神要么被物化,要么被毁灭或自我毁灭!

总之,《李米的猜想》的叙事主题是多向度的,不仅展现了现代人追寻自我的困境和焦虑,而且暗示了某些价值认同的缺席和悖反的必然,作为一部现实的作品其片后的闪回的温情技术处理应该是迎合大众的审美需要,在意义层面上也是给那些对异化认同的警示,在世俗中坚持寻找和做自我的一个安慰,对形而上救赎的自勉以及对转型时期价值理性与非理性追寻的视像探讨 。
推荐阅读
- 江疏影周迅,周迅 黄磊、江疏影 刘敏涛强强联合
- 肖战和周深,黄晓明、肖战、白敬亭、周迅、李一桐、周深
- 徐璐文咏珊,谁给了徐璐文咏珊挑战周迅李冰冰的勇气
- 杨幂陈可辛,杨幂周迅陈可辛等13位明星这样评价他
- 秦岚与孙俪,老戏骨孙俪、秦岚、佘诗曼、周迅谁更胜一筹呢
- 朱一龙身高,这回邓伦、杨紫、周迅、朱一龙的身高都暴露了
- 西装背影女,周迅身穿西装上演背影杀重回如懿传
- 赵薇结婚了,四小花旦中赵薇章子怡周迅都结婚了
- 欧豪张天爱,吴京胡歌章子怡张涵予欧豪杜江张天爱葛优黄渤
- 孙俪和周迅,孙俪的爆发式表演与周迅的内敛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