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前要求孩子“安静乖巧”,对孩子成长影响?


8岁前要求孩子“安静乖巧”,对孩子成长影响?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 , 你却要求孩子安静 , 这样对孩子的童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8岁前要求孩子“安静乖巧” , 这样好吗?
案例概况:家有“店小二”
男孩豆豆今年5岁 。 1岁半的时候 , 父母因为工作繁忙 , 将他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 知识份子的两位老人为了避免犯“隔代养育溺爱过度” , 两位老人给孙子可是定下了不少的规矩——吃饭不可以浪费 , 不能把饭菜吃到外面;饮食起居要遵守“食不言寝不语”……在爷爷奶奶奶的管教下 , 豆豆成为了多数大人和老师口中的“好孩子”、“安静乖巧”、“懂礼” , 却略显 “腼腆内向” 。
四岁时 , 父母把豆豆和爷爷奶奶一起接到了新家 。 生活在一起后 , 妈妈开始发现豆豆有时表现出的谨小慎微、隐忍内疚与年龄非常不符 , 如:一次夫妻俩为了孩子上兴趣班的事 , 争执了几句 , 结果豆豆为此几天都闷闷不乐 , 无精打采;平时生活中 , 每每遇到伤心事想哭 , 只要爷爷一句“男孩子不要哭 , 有话好好说!” , 豆豆就会硬将泪水含在眼眶里;在公共场合跟小伙伴追赶打闹 , 说话声音大了 , 只要奶奶一个眼神 , 下一秒豆豆就如被霜打过的茄子一般没了劲头 。
面对这么一个“乖”孩子 , 妈妈可谓是既欣慰又心酸 , 希望他有时候能大哭大闹一回 , 可以任性一点 , 而不是整天留意着大人的神色行事 。 才5岁的年纪 , 叫人觉得像个“店小二” , 察言观色地穿梭在一群大人中 。
留一些“任性”给孩子
妈妈感觉到了孩子习惯性讨好大人后心酸 , 却并不真正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 因为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奔的是“让孩子更好” , 而且表达方式温和耐心 。 可就是这种看似有情有理的教育方式 , 偏偏培养出了大批“讨好型的孩子”!
真正的问题 , 出在随波逐流的思维模式 , 以及用成人标准来衡量和培养孩子的方式上 。 要知道大人们标准下的“好孩子” , 可不等于“身心健康” 。 另外 , 本身具有“讨好型人格”的父母 , 也是造就下一代“店小二”孩子的主要原因 。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 , 家有“讨好型”宝贝 , 爸爸妈妈应该从哪些方面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 , 改变家里的气氛呢?来看看你是否是这样跟孩子相处的:
“讨好型”家庭教育
潜意识中的教育理念 , 让许多父母往往处在“讨好型教育模式”中 。 例如:“你看这里这么多小朋友 , 谁让大人抱着走了!?”这句看似是很讲道理的教育 , 其实暗含的信息就是:别人的看法很重要 。 与此类同的说教有很多 , “在学校要听话认真学习 , 不然老师不喜欢你”、“见到人要打招呼 , 否则别人会觉得你不懂规矩”……
家长可以参照以上的模式反思一下 , 自己是否就在这样教育着孩子 。 如果是 , 可以尝试再与孩子沟通时 , 尽量以帮助孩子去体验感受为主 , 而不是以他人的感受为标准 。
克制、积压情绪
不悲不喜本就不是凡人境界 , 更何况是孩子 。 面对孩子的负情绪 , 家长要做的不是消灭或阻止 , 而是帮助孩子表达、发泄出来 , 再予以安慰和体量 。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的哭闹行为 , 家长要做的不是责骂、威胁和无视 , 而是陪伴在ta身边 , 让孩子把当下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 。 如果孩子哭闹的场所会影响他人 , 家长可以把孩子抱到人少一些、干扰小一些的地方 , 耐心陪在ta身边 。 这时你不需要说“不要哭了” , 如果一定要说点儿什么 , 可以简单告诉孩子 , “你难过 , 哭吧!”多数情况 , 可以抱着孩子让ta伏在你的肩上 , 轻拍或轻抚ta的背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