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了孩子学习的“最佳年龄”没?学会抓住关键期


看准了孩子学习的“最佳年龄”没?学会抓住关键期



孩子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生活当中,经常有家长会问,“我们家孩子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下了很多很多功夫,为什么不见效?”
这可能跟你没有抓住关键期有关系 。
有一次我在做咨询时,妈妈带着孩子来的 。 孩子四岁了,才刚开始学叫“爸爸”“妈妈”,检测之后发现孩子没有什么听力问题、发育障碍 。 于是判断应该是在学语言最关键期的时候出了问题 。
妈妈说,她是把孩子交给邻居老太太看护的,老太太爱打麻将,孩子送过去老太太就哄孩子睡觉,然后自己打麻将 。 等妈妈去接的时候,再把孩子弄醒,吃点东西 。 看到孩子倍儿精神,大家都夸老太太会带孩子 。 但是,孩子白天睡够了,晚上就不睡,在床上不知道摔过来多少回 。
这个孩子从十一个月到十三个月的时候开始蹦字,但是学会的第一个字是“碰”,第二个词是“和了”,其他的都不大会,后来听老太太邻居说漏了嘴,于是赶紧换人 。
这孩子就是典型的没有抓住语言形成关键期 。
说到关键期,不得不提一个人——洛伦茨(K·Lorenz),奥地利生物学家 。 洛伦茨在 1937 年发表《鸟类世界的伙伴》一书,首次报告他所发现的雏鸭印刻现象 。
所谓印刻(imprinting,又译印记、刻板),是指某些动物在初生婴幼期间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 。
洛伦茨发现,刚孵出的雏鸭对最早注意到的环境中会移动的客体,随即表现出跟随依附的行为,如在它面前出现的是母鸭,雏鸭会跟随,如出现的是母鸡或人甚至是移动的玩偶,它也会跟随 。
从表面看,动物此种原始性特殊反应与其生存本能有关,但就雏鸭也跟随其他客体的现象看,显然不是动物的种族遗传,而是后天学习 。
由此,洛伦茨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人脑就像窗户一样,打开时进去特别容易,过一段时间会关上,关上之后再想进去就很难,只能从别的地方绕进去 。
因而关键期又叫“机会之窗” 。
如果机会给了你,你没有抓住,将来就算习得也是事倍功半;如果抓住了机会,就会事半功倍 。 所以,这一段特殊的时期就叫做关键期 。 这段时间,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影响可能会超过其他任何时间 。
洛伦茨后来又进行拓展研究,提出“行为发生学”,他后来又与荷兰行为学家Nikolaas Tinbergen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是互相协调进而组成一个行为序列的 。
一个有机体生命中的一段时间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可超过任何其他时间——事半功倍 。
6岁前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儿童对一切事物特别敏感,极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此“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行为发生学理论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医学及生物学奖,为揭示人类个体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 。
研究者还发现,在关键期的开始及结尾阶段,机体对环境的敏感度较低,在中间阶段最高 。
父母、教师注意选择最佳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性格容易形成 。
但若缺乏某种影响,便会引起发展方面的变异,关键期的研究在教育实践方面引起强烈反响 。
如果这一时期及时加强教育,将会收到最佳效果,从而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
它促进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认识到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瞄准幼儿学习的“最佳年龄”,施以及时的教育 。
近期的研究证明,儿童幼年具有巨大潜力,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又多在幼年期,因而实施早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有利于早出人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