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能不能打( 四 )


小朋友可能觉得被妈妈抱到卧室去也挺有意思的, 于是就继续在墙上乱画 。
这时妈妈变得非常生气, 而且厨房里的事情也一时半会儿走不开, 于是, 妈妈突然改变了主意:「不听话是吧?我现在没空抱你去卧室了!」
然后, 愤怒的妈妈直接揍了小朋友一顿 。
孩子会觉得委屈又奇怪, 明明一开始妈妈提供的是, 「要么停下来要么被抱去卧室」的选择和结果, 为什么最后反而是被揍了一顿呢?
所以, 家长给孩子提供选择和结果的时候, 一定要在一开始就要想清楚, 到底怎样的选择和怎样的结果, 是我们能接受的, 并且能立刻就做到的 。
上面这个例子中, 妈妈其实可以立刻将厨房的火都关掉/关小, 将手洗干净走出厨房, 然后把孩子手中的笔拿走, 再将孩子抱到卧室去 。
宁愿晚吃一点饭, 也要说话算话, 否则就是在削弱自己的权威, 俗称「自己打脸」 。
注意, 只给孩子一次选择的机会, 然后就立即行动 。
当你告诉了孩子, 如果他不把平板关掉, 你就会把平板收走, 但他依然要继续往下看下一集时, 孩子选择了继续看平板 。
那么, 家长需要立刻、马上行动, 根据自己之前提供的选择和结果, 将平板收起来, 然后将孩子抱走 。
你的执行力, 能让孩子意识到不良行为是不容商量的 。
但仍然要注意, 将孩子抱走的时候不能带有努力地拉、拽、打、推, 而是温柔又坚定将他带离有平板这个刺激物的现场 。
利用「选择与结果」, 孩子会明白自己可以选择好的行为, 或者不好的行为;但如果选择了不好的行为, 就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通过建立起这样一种因果关系, 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在与规则碰壁时, 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
同时, 因为选择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 父母全程都是温柔、坚定的, 孩子也不会因此就对父母产生怨气, 只是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
最后来回顾一下,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 父母可以不打不骂, 而是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
方法一: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
注意:这两个选择都要是家长可以接受的 。
方法二:给孩子划定范围, 让孩子在规则内自由选择 。
注意:能用方法一, 尽量不用方法二 。
方法三:让孩子意识到选择和相应的结果 。
在结果的约束下, 孩子就会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 也会意识到, 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
好的, 现在就看父母是否有耐心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