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选择和结果之间一定是有逻辑关系 。
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结果, 必须和孩子的不良行为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 结果必须是合逻辑的 。 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 自己选择的不仅是行为, 也包括了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
这正是一个好的机会, 教给孩子什么是责任感 。
通过这样的「选择和结果」, 孩子能意识到, 原来我需要对我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不是父母来对我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
比如, 孩子将玩具扔的到处都是 。
有的家长都会警告孩子:「不许再乱扔玩具了, 否则我就会揍你一顿 。 」
「乱扔玩具」和「被揍一顿」之间, 其实是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 。
家长揍孩子, 只会伤害到孩子, 这并不会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去玩这些玩具 。 而且当下次家长不在场的时候, 孩子可能继续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
对于孩子来说, 家长的这句话, 无疑是建立了这样一种奇怪的联系:
如果家长在场, 他就不能乱扔玩具, 否则就会被揍一顿;如果家长不在场, 他就能乱扔玩具, 毕竟家长不在场呀, 又怎么可能揍他一顿呢?
如果我们用孩子行为本身所导致的结果来跟孩子沟通, 结果就会大为不同 。
比如, 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现在, 你要么别扔玩具, 要么就我就会把这些玩具都收起来, 不能再玩了 。 」
又比如, 当我们孩子去逛超市时, 孩子总是跑来跑去, 你怎么也叫不住他 。
【孩子不听话能不能打】有的家长会说:「你要是再乱跑, 今晚就不让你看电视了!」
「乱跑」和「不看电视」之间, 也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
而且, 孩子乱跑的行为发生在现在, 而不能看电视的结果, 是发生在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晚上 。 由于惩罚是延后才发生的, 对于孩子的约束力也不会那么强 。
孩子正跑的开心呢, 顾及不到那么久以后的事儿, 有可能就会说:「好的, 那我今晚不看电视了!」然后继续乱跑 。
这位家长提供的选择, 也就失去了最初试图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意义 。
相反,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要么就呆在我旁边, 要么我就要把你抱到购物车上了, 你自己来决定吧 。 」
如果孩子仍然乱跑, 那家长为了确保他的安全, 就需要把他抱到购物车上——这会让孩子意识到:不管在购物车上, 还是在地面上, 自己都不能乱跑;而乱跑导致的结果就是要回到购物车上去, 从而被限制行动范围——也就是不能再乱跑了 。
不管孩子怎么选, 都是家长可以接受的, 而且这两个选择的结果, 都能让孩子乖乖的呆在父母旁边, 达到我们一开始想要管教孩子的目的 。
其次, 沟通的语调要坚定且平静 。
当我们大声吼叫或者愤怒生气的时候, 孩子只会留意到, 爸爸妈妈已经生气了, 这时候, 小一点的孩子只会觉得父母生气的反应很有意思, 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常常会继续去做同样的事情, 去看看你是否会再次生气 。
(真是熊孩子……但孩子就是这样……)
如果你依然用平静而且坚定的语调和他沟通, 他就会真正听进去你所说的内容 。
第三, 选择和结果都是父母可以接受的 。
不论你是在给孩子提供两个不同的选项时, 还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和结果的时候, 这些选项都要是父母自己是可以接受的 。
当妈妈在厨房在忙得不可开交时, 突然看见小朋友在墙上乱涂乱画 。
妈妈很生气, 但又想起了今天这篇文章里看到的「选择和结果」, 于是就对小朋友说:
「现在你要么别在墙上画画, 要么我就把你抱到卧室去, 这样你就够不到墙了 。 」
推荐阅读
- 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 教育分歧不解决对孩子影响大吗
- 孩子的阅读比玩要重要吗
- 孩子放学回家后的表现影响学习吗
- 怎么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
- 孩子身体素质差经常感冒生病怎么办
- 父母哪几种行为最容易委屈孩子
- 中国式礼貌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 孩子情商很高的特征有哪些
- 孩子控制不住暴脾气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