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 二 )


让我们试试换一种方法 , 给孩子一个有信任感的人设 , 直接把他放到你所期许的那个位置上去:“不是吧 , 在妈妈眼里 , 你可是个很有耐心的小朋友 , 这些潦草地鳞片一点都不像你的水平!”
孩子可能不会马上做出改变 , 或许撇撇嘴对你的话不置可否 。 但其实他们是听进去了的 , (对认可自己、肯定自己的话 , 人总是特别容易听进去)不必急于一时 , 多几次 , 就会出现变化 。
千寻刚学画画时 , 填色很糟糕 , 一看就没用心 , 我会一脸遗憾地说:“这个设计真是太酷了 , 要很有想象力的小朋友才能做到 。 可惜就是填色太毛躁了 , 可惜了 , 可惜了 , 这个小朋友明明可以做到的……”
刚开始 , 她看起来也没什么明显变化 。
慢慢地 , 我发现 , 随着我多次反复强调她可以 , 她会在心里默认这个“人设” , 自我认知高了 , 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变高 。
现在 , 千寻画画做手工都尽力许多 。 有一次 , 用橡皮泥做一条项链 , 下课时间到了 , 但她对自己作品还不满意 。 我问她要不要先做作品演讲 , 不然一会同学都走了 , 演讲也没人听了 。 她却认为自己可以做更好 , 坚持要返工 。
最后大家都走了 , 她才终于完成满意的作品 。 我一个人听了她的演讲 。 说实话 , 蛮欣慰的 , 因为看见她对自己有要求了 , 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 不是外界对她的要求 , 这才是我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为什么给孩子一个充满信任感的人设 , 有助于提高内驱力 , 促使他们有更积极地表现呢?
这背后 , 有一个教育学上的著名案例 , 叫“罗森塔尔效应” 。
罗森塔尔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 他和助手到一所小学 , 从一至六年级各班中选了18个班 , 宣称要对班里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 之后 , 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 。
8个月后 , 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 , 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 , 奇迹出现了 ,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 个个成绩都有了很大进步 , 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 。
其实 , 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的 , 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 , 在这8个月里 , 老师又通过语言和行为把暗示传递给了学生 , 学生才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 , 人们就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 , 使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 , 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
不知道大家看过教育家Rita Pierson的TED演讲没 , Rita Pierson 在“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的演讲里 , 提到了一段经历 , 便是对“罗森塔尔效应”的运用 。
Rita Pierson曾教过一个最差的班级 , 这个班学生的学术素养差到她想哭 , Rita Pierson的方法是 , 告诉这些孩子:“你们进了我的班级 , 因为我是最好的老师 , 而你们是最好的学生 , 他们把我们放在一起来给其他人做个好榜样 。 ”
有学生问:“真的吗?”
Rita Pierson说:“当然是真的 。 我们要给其他班级做个榜样 , 当我们走在楼道里 , 因为大家都会注意到我们 , 我们不能吵闹 。 大家要昂首阔步 。 ”
她给了这些孩子一个人设:“我是个人物 。 我来的时候是个人物 , 我毕业的时候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物 。 我很有力 , 很强大 , 我值得在这里受教育 。 ”
结果呢?9个月后 , 这些被称为人物的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 他们真的越来越像一个优秀的人物!
当我们把“罗森塔尔效应”用到家庭教育中 , 方法和Rita Pierson是一样的 。 不管孩子现在做不做得到 , 是不是做得很糟 , 如果你希望他尽力一些 , 表现更积极 , 就不要故意用反话刺激他 , 结果只会事与愿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