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庸不能接受孩子平凡怎么办( 二 )


回头在家长中一打听 , 大家都是如此 。
妈妈自认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人 。 早期教育里强调的智力开发 , 到了K阶段 , 实打实体现在了分数上 。
一次英语测验后 , 她实在坐不住了 , 虽然儿子数学也不好 , 但英语可算得上是自己的门边 , 因为外贸生意 , 她总有机会带着儿子出国 , “May I have a glass of water?”儿子上小学前就学会了向老外服务员要杯水 。 等到小学三四年级 , 儿子的英语成绩却显得普通了 。
她立刻给儿子报了课后的英语辅导 , 一周两次 , 接来送去 。
儿子的学校规定 , 不能再给孩子打分 , 考试也必须减少 。 可事实上 , 虽然没有正式考试 , 随堂测验总少不了 , 一张A4纸 , 十分钟时间 。 根据错的题目数量给学生们分出优、良、及格 。 老师会在家长群里播报成绩 , 每个等级各有多少人 , 然后列出所有拿了优的学生名字 。 成绩不理想的 , 老师会列出学号 。
这套形式早被家长摸透 , 孩子互相都知道对方的学号是多少 。 名单一出来 , 家长们也会聊一阵子 , 夸某个总得优的孩子是“学霸” 。 只要自己的儿子没有在优的名单里 , 都会感到焦虑 。
家长群里什么都聊 , 聊自家小孩最近在看一本什么书 , 深奥地大人都不太懂 , 聊儿子十道口算题能在多快完成 , 聊女儿的钢琴刚刚拿到了六级证书 。
整个群里都是“别人家孩子” 。 这个名词不光困扰小学生 , 更困扰小学生的家长 。
她听说有的孩子 , 在幼小衔接班上 , 已经把小学第一学期的所有内容统统学过一遍了 。 自家儿子还处在十以内加减法都扳手指的阶段 , 立马“整个人都不好了” 。
像丈夫那样安慰自己 , 没关系 , 这些东西迟早都会学会的 。 可当“别人家小孩”一年级就已经因为学了珠心算 , 已经能算三位数的乘法了 , 这套自我安慰的理由彻底消散 , 由不得不急 。
发现 , 学得早 , 就能成为学霸 , 被周围人叫做小天才 。 如果不学 , 就会被拉开差距 。 “能怎么办呢?大家都在学 。 ”
数学辅导班三万多 , 英语课也是近四万 , 画画、书法、街舞便宜一些 , 各一万出头 。 最划算就是在线的数学课 , 堂课一个教程 , 三千元 , 一共上三个教程 。
不算暑假班 , 一年十二万左右 。 这笔钱对丈夫的年收入来说 , 算不得什么 。 刷卡的过程对更是愉快的 , 一刷三四万 , “就像买包一样爽 。 ”
恐惧行业
教育作为家庭的基础支出 , 在他们看来 , 钱是省不得的 。 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 并不像其他消费一样受到经济收入的直接影响 , 甚至越是看到经济不景气 , 越是有加大投入的意愿 。
经济越是下行 , 教育行业越是火爆 , 这是一个抗周期的行业 , 被戏称作“恐惧行业” 。
为了给儿子报乐高课 , 李一丹和她婆婆吵了一架 。 乐高课每周两次 , 一节课150元 。 婆婆得知后接连念叨了几次 , 觉得这实在浪费钱 , 三个月的课程 , 快赶上儿子一个月的工资了 , 就为了让孙子搭搭积木?这些钱 , 够买好几套乐高玩具了 。
李一丹听不得这些唠叨 。 她说服丈夫 , 这样的课程可以培养四岁儿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 形成空间思维 , 说不定还能激发儿子的创造力 。
这些好处是在杭州生活的堂姐告诉她的 。 “培养思维方式” , 这是一个听起来就是个终身受益的教学目标 。 堂姐儿子上了一年级之后 , 就开始参加一个编程的培训班 。 “三天理解AI的底层逻辑 。 ”这个广告语连李一丹都心动极了 。
终于 , 在李一丹家乡 , 嘉兴某个小镇 , 也有机构开出了乐高课 , 李一丹第一时间给儿子报了名 。 报价比杭州便宜了三分之一 , 不容错过 。 只不过 , 她并没有算过 , 堂姐的丈夫有自己的公司 , 这些钱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