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怎么学会积极改变自己

【父母和孩子怎么学会积极改变自己】

父母和孩子怎么学会积极改变自己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走向自律 , 父母和孩子要避免这10个思维误区 。 攻击想要帮助我们改变的人 , 驳斥他们的想法 , 毕竟 , 这样比努力解决问题更容易 。
借口是事后的解释 , 阻碍了人们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
而错误的思维 , 则是在事发之前 , 就扼杀了持久改变的可能性 。
如果说借口是对“不够努力”的辩解 , 那么错误的思维 , 就是对“不作为”的辩解 , 让人放弃本来可以达成的目标 。
所以 , 思维误区才是积极改变和自我成长的最大障碍 。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 获得积极、持久的改变 , 更好地成长 , 就要避免这些思维误区 。
孩子要避免的2个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1:比较——“至少我比XXX强”
比较会带来动力 , 大概是最普遍的思维误区 。 “你看人家XXX , 门门功课第一 , 从来不让爸妈操心”“看人家XXX多懂事 , 回家帮着做家务”“人家XXX , 每天练琴 , 现在都五级了”…很多人会和孩子这样说 , 希望孩子能够“知耻而后勇” , 从此有了学习的榜样、向上的动力 。
然而事实上 , 这时孩子的内心戏往往是:“至少我比小新强啊 , 他作业总是做错 , 成绩从来不如我…”
“比较”是根据内心的需要 , 有选择地采取的衡量方式 。
每个人大脑里都有一套评估系统 , 尽量维护着心理平衡 。 比如 , 人都有对财富的渴望 , 看别人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 , 以及“买买买”的财务自由 , 会产生心理失衡 , 这会促使大脑启动快速、粗略的评估机制 。 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 , 并且努力一下之后可以拥有这些 , 那么这会成为一种动力 , 或者至少种下一颗种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 或者付出大量努力也未必有这样的回报 , 那么就会采取其它衡量方式来让自己重新平衡 , 比如 , 我有更轻松的工作、大把的自由时间 , 或者至少我比谁谁更好…
所以 , “比较”能否转化成动力 , 取决于是否有这个内心需要 , 并且认为自己有实现的能力 。 如果孩子没有内在动力 , 而且比较的目标不在孩子自我认知的能力范围内 , 那么“比较”只能使孩子采取“至少我比XXX强”来维持心理平衡 。
“至少我比XXX强”虽然能够维持心理平衡 , 但会带来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产生”有人比我更需要改变的错觉“ , 诱使我们给自己豁免权 。 这会扼杀改变的动机 , 或者阻碍为改变付出努力 。
我们出于自己心理需要 , 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 , 会让孩子进入“至少我比XXX强”这样的思维误区 。 所以 , 我们要尽量避免拿“别人家孩子”来横向比较 , 引导孩子进行“比过去的自己更好”这样纵向比较 。
思维误区2: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这是个特殊的时刻
重要的节日里放松一下 , 理所当然 。 但是 , 这也会催生一些问题 , 每次日历给我们提供一个更有诱惑力的替代选择 , 就放纵自己 , 放弃正确的选择 。
很多人被这种感觉所诱惑 , 不自觉地寻找甚至创造这样的“日子” , 春节、劳动节、中秋节、端午节、生日该休息和放松一下吧 , 那么清明节、植树节、青年节…还有搬家纪念日、各种周年纪念日、发工资的日子 , 甚至阿猫阿狗成为家庭成员的日子 , 也是有意义的日子呀!
减肥的人也容易被这种特殊的日子 , 或者特殊的时刻所诱惑 , 节日里要不要改善一下?朋友们聚餐 , 这样的时刻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把酒言欢?今天爸妈难得露一手 , 做了一个红烧肉 , 不多吃点能行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