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聊天目的性太强怎么办


父母和孩子聊天目的性太强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说出心里话?这些聊天术父母再不掌握就晚了!可是孩子 ,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却并不愿意与父母深聊 , 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很痛苦 。
先来看两组对话:
对话1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小明:还好吧 。 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 , 老师又批评你了?小明:哎呀 , 没有啊!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小明:嗯 , 还行吧 。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 , 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小明:真的没什么 , 爸我去做作业了 。
对话2
妈妈:来 , 多吃点胡萝卜 , 富含维生素A!小明:我最烦吃胡萝卜了!妈妈:胡萝卜很好吃啊 , 怎么会烦呢!而且对长身体很有好处的啊 , 不许挑食 。 小明:(吃了两口)嗯 , 我吃饱了 。
这两组对话 , 家长的用意都是好的 , 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 , 想让孩子多吃蔬菜 。 可是 , 在两组对话的结尾 , 小明都主动结束了聊天立场 , 一种“惹不起还躲不起”的态度 。 是小明太逆反?恐怕未必 。
在这两组对话中 , 家长的聊天方式都有很大问题 。
什么问题?就是目的性太强 。
和孩子聊天时 , 请放下目的性思维
目的性太强的对话有什么不好呢?我们来看个生活中的例子 , 这是两个初有好感的青年男女间的对话——
姑娘:真倒霉 , 电脑又死机了 , 刚写的文档没保存 , 55555小伙:怎么会突然死机呢 , 中病毒了吗?姑娘:不知道 , 可能吧……小伙:装个XXX杀毒软件吧 , 或者XX杀毒软件 。 姑娘:谢谢 , 可是我好像装了 。 小伙:那就是配置太低了 , 内存多大的?姑娘:呃 , 忘了 。 明天再说吧 , 我去洗澡了 。 小伙:好的 , 明天把电脑带来我给你修 。
真是一段人神共愤的聊天记录 。
姑娘的重点在表达情绪求安慰 , 小伙却始终被目的性思维主导着 , 想解决姑娘电脑的问题 , 整个对话看起来无趣且无聊 , 姑娘只好用“洗澡”的借口结束了聊天 。 这样的对话 , 应该存在于电脑用户与技术客服之间 , 而不应该存在于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间 。
目的性思维 , 是自原始狩猎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动着人类发展的思维 。 原始社会 , 如果没有目的思维(打到猎物) , 人类就满足不了生存需求 。 所以伴随这种思维的是警觉性、对立性(哪里有猎物、怎么打死猎物) 。
而聊天和谋生、打猎不同 , 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 。 家长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样道理 , 如果目的性太强 , 不仅使对话看起来缺乏情感互动 , 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绪处于应激状态 。
例如在“对话1”中 , 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爸爸: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这小子神情有点不对劲 , 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小明:还好吧 。 (警报!警报!爸爸在刺探军情!)爸爸:“还好”是好还是不好 , 老师不会又批评你了吧?(别想糊弄我 , 肯定有事!)小明:哎呀 , 没有啊!(糟了 , 老爸要发飙!)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真的没事??)小明:嗯 , 还行吧 。 (实在没啥要和他聊的 。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 , 不知道你天天心里在想什么!(问什么都不说 , 怎么和他交流啊!)小明:真的没什么 , 爸我去做作业了 。 (赶紧撤……)
避免观念先入为主 , 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时 , 总是急于下结论 , 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 , 比如对话2中的妈妈 , 就是急于纠正孩子“讨厌胡萝卜”的看法 , 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就顺从地多吃一些胡萝卜 , 反而直接结束了对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