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按足三里穴按足三里穴 , 有助于运化水湿 。 取足三里穴 , 握拳轻扣两百下 , 以略感酸胀为度 , 早晚各一次 , 有调和营卫之气的作用 。
2 饮姜茶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 ”姜含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 , 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 , 特别是姜具有利胆、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的作用 , 与蜂蜜合用对肝病恢复有益 。
有人会说夏天这么热喝姜茶会不会上火?其实姜的功效在于温补 , 夏季吃姜 , 可以补阳气 , 同时可以散寒发汗 , 化痰止咳 。
3 吃羊肉伏天人们太贪凉了 , 这个时候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 , 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 , 疏通筋脉 。 如果你整晚吹空调 , 早上起来觉得头很痛 , 饮食中吃点羊肉就缓解了 。
民谚还有“伏天一碗羊肉汤 , 一个夏天不用看医生”的说法 。 夏季适量喝一些羊汤 , 可以起到强身健体、滋阴补气的效果 。
而且 , 夏季吃点羊肉 , 能够补充营养 , 还可以排出身体中的毒素 。 不过 , 热性体质、容易上火、身体容易发“痈疽疔疖”的人 , 并不适合“三伏补羊” , 别随意尝试 。
4 温水泡脚每天早睡 , 不要熬夜 , 睡前用38℃-45度的温水泡脚 , 可祛湿 , 而且改善睡眠质量 。 还可以刻意出些汗 , 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 。
须注意 , 泡脚时间不能太长 , 大概10-15分钟 , 后背有热烘烘的感觉即可 。
5 三伏贴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 , 通过中药穴位敷贴 , 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 , 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 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者 , 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 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
6 三伏灸所谓灸法 , 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 , 就是用艾绒等药物在人的体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 。
灸法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作用 , 通过经络的传导 , 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
但是灸能益阳 , 也能伤阴 , 所以对阴虚阳亢及邪热内炽的病人 , 一般不宜用灸或慎用 , 如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闭证、高热神昏、抽风或极度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之人 。
二是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 , 以免烫伤形成瘢痕;重要脏器部位不宜直接灸 , 妊娠期小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
7 拔火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 , 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 , 从而扶正祛邪、治愈疾病 。
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 。 对一些血液疾病患者 , 例如白血病、血友病患者 , 不宜拔罐;皮肤过敏 , 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不宜拔罐 。
某些肿瘤患者也不宜使用;体质太虚弱的病人和儿童、孕妇等 , 都不宜拔火罐 。 对普通人而言 , 不可在皮肤破损以及骨突的部位拔罐 , 否则会造成感染等后果 。
8 艾叶垫艾叶垫:用艾叶500克 , 晒干 , 揉碎 , 用纱布包制成坐垫 , 然后坐在上面 。
【三伏天怎么去寒 三伏天用什么办法去湿寒】艾叶性温 , 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等功效 。 艾叶装在坐垫里 , 温暖之气从肠道进入人体 , 可以温暖五脏六腑 , 甚至可以治疗寒冷诱发的腹泻 。 坐垫法可以说“坐着就能增加阳气” 。
推荐阅读
- 房屋维修基金怎么计算 房屋维修基金计算方法是什么
- 怎么熬过初三
- 扶梯夹断婴儿手指 究竟是怎么回事
- 0-18个月的宝宝,该怎么读书给他听?
- 猪肚怎么洗最干净,无腥味?
- 婴儿老是揉眼睛怎么回事
- 高铁地标怎么看车厢号 高铁地标看车厢号的方法
-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宝宝,要怎么训练他们的能力呢?
- 棉袄上有油洗不掉怎么办
- 马陆虫怎么彻底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