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混凝土叫砼?

【为什么混凝土叫砼?】“砼”与“混凝土”同义;它的读音为“tóng”(与“铜”字的读音一样) 。“混凝土”通常指水泥、沙、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合和后硬化而成的建筑材料 。
“砼”的唯一含意就是“混凝土”,因此它不可能是古字,中国古代并未发明、生产过“水泥”(尽管火山爆发,有可能产生天然水泥),也就谈不上“混凝土”的应用了 。因此它的发明只可能属于“近、现代发明” 。
“砼”字的发明,可算是一项不小的发明,因为它在许多场合下可替代“混凝土”,起到“一字顶三字”的作用,这就了不得了:
你想,写“混凝土”三个字,笔划共计30划,改用“砼”字只写10划;这会给听课时需记笔记的学生,日常反复写这个词的大量技术干部、管理人员、工人等,提供多大的便利啊 。
在有关图纸、技术文件、资料编制中,“混凝土”三个字会频繁地遇到 。有个替代字,会让技术人员,以及描图员等辅助人员省下多少事?特别是在那电脑、计算机辅助设计还未诞生或普及的年代里 。
“砼”字的发明人叫蔡方荫,是一位早年的清华学子 。1953年他发明了这个字,很快便在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学生中得到推广 。

这个新字创造得很巧妙,也很有道理:把“砼”字拆成三个字,就成为“人、工、石”,表示混凝土是人造石;如把它拆成两个字,是“仝石”,而“仝”是“同”的异体字,“仝石”可以理解为,混凝土与天然石料的主要性能大致相同 。
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在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 。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土木工程的书刊中 。土木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房屋、道路、桥梁、铁路、隧道、堤坝、海港、市政卫生、农田水利、人防工程等,因此此事在工程界的影响不小 。
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工程专用字” 。
后来,在图纸、技术文件中又流行起“钅仝”字(金字旁,右边一个“仝”字),用于替代“钢筋混凝土”五个字 。不过这个字,造字的道理不充分,所以未被正式批准、推广,在词典中也查不到这个不合法的字 。
在工程界里,很多时候都会把混凝土叫做砼,而砼也就成了混凝土的另外一个名字,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 。创造时间是1953年 。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 。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 。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 。构形会意为“人工合成的石头,混凝土坚硬如石” 。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 。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 。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直到1958年,文字改革委才认同了砼字的法定地位,正式宣布在建筑工程中砼字和混凝土表达一个意思,并且可以写入合同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 。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 。
商品砼,是指可以用来等价交换的混凝土 。(计划经济阶段大多都是施工单位现场自行搅拌砼,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种种原因一般工程都禁止使用现场搅拌混凝土,就由固定搅拌场集中搅拌或集中配料,通过专用车辆运到施工现场,以商品形式出售 。)其特点是采用集中搅拌的工厂化生产,可减少环境污染,使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并具有缩短生产时间,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原材料,便于外加剂掺用,提高设备利用率,改进质量管理等优点 。
有些人把混凝土车叫成砼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混凝土就是砼,砼就是混凝土,不得不佩服前辈们为建设祖国做出的巨大努力啊,为了更方便的使用混凝土还专门创造出来一个字,这也说明了汉字的灵活性,不知道大家觉得砼字使用起来会不会更方便呢?


为什么混凝土叫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