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没有吃过伯邑考的肉 姬昌食子是真实的吗

王玄陵《资治通鉴》精解 第 15 篇,坐标:《卷一?周纪一》
大名鼎鼎的乐羊将军,唯一让后人记住的一件事情,就是吃了儿子的肉羮,这个羮不是他儿子端给他的,而是用他儿子的肉做的 。
“乐羊食子”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就不在这里啰嗦了 。简单来说就是:乐羊奉魏文侯之命去攻打中山国,前后打了三年,中山国被打急眼了,就把乐羊在中山国的儿子乐舒给做成了人肉羮,并且派使者连同乐舒的人头送给了乐羊,而乐羊却当着使者的面喝了满满的一大碗 。中山国得知这个消息,认为乐羊不可能战胜,便举城投降 。
我们听说过姬昌喝了伯邑考的肉丸子汤,然后伯邑考的肉丸子变成小兔兔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而“乐羊食子”这件事情却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在这里呢,主要是把这个故事中一些有疑问的地方梳理清楚 。

姬昌没有吃过伯邑考的肉 姬昌食子是真实的吗


这个故事有疑问的地方有很多,比如:
乐舒为什么会在中山国?乐舒在中山国的官职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被杀?中山国为什么要把乐舒做成羮,又为什么要送给乐羊喝?乐羊为什么要喝儿子的肉羮?乐羊喝完儿子的肉羮后,为什么中山国会投降?大概是有这么五个疑惑,只有把这五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将“乐羊食子”这个故事完整的给合理化 。但是,解决这五个问题很难,我们先来看《东周列国志》的解释【注1】:
魏文侯要攻打中山国,翟璜就推荐了在魏国赋闲的乐羊为元帅 。乐羊的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曾经为中山国招过乐羊,但是乐羊觉得中山国难成大事就拒绝了 。乐羊带领大军长驱直入打败了中山军,于是中山君便让乐舒去劝乐羊退兵,却被乐羊厉声叱喝,反教乐舒去劝中山子投降 。
姬昌没有吃过伯邑考的肉 姬昌食子是真实的吗


乐舒佯装答应,请求父亲延缓进攻,乐羊便允诺停战一个月,而中山子再三迁延时日,以致于乐羊三个月都没有攻城 。魏国的大臣都在传乐羊想要造反,乐羊只好加紧攻城,但是中山城厚,乐羊攻了数月不下 。中山大夫公孙焦就献计,将乐舒绑到城头上逼乐羊退兵,但是乐羊丝毫不为所动 。
公孙焦想乐羊曾经延缓进攻,就认为乐羊是担心乐舒的,所以便劝中山子杀掉乐舒,并且做成肉羮送给乐羊,以为这样可以让乐羊伤心过度、无心作战,中山军便可以趁机大败乐羊 。但是乐羊看到肉羹后面无凄色,竟然当着使者的面吃掉了肉羹,中山君得知此事之后,知道乐羊的意志是不可以动摇的,为了避免城破后被辱就自缢身亡 。而公孙焦只好开门投降,后被乐羊所杀 。
《东周列国志》勉强把这个故事给编圆了,但是他的说法本身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他并没有很好的解释上面提出的第四个疑惑,因为如果按照小说中所说,中山国的破灭已经是迟早的事情,乐羊则完全没有必要去喝儿子的肉羹,除非他是为了打牙祭 。
第二,小说中的很多的解释缺乏历史依据,比如,说乐羊是魏国人、以及公孙焦献计等,这都是小说家为了情节的流畅而杜撰出来的 。
第三,小说中的很多解释和历史资料相悖,比如,乐舒劝乐羊退兵,而乐羊答应停战,据《淮南子》记载【注2】:“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 。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 。’攻之愈急”,可见这也是杜撰的 。没有了这个基础,后面公孙焦说杀乐舒以乱乐羊之心就是无稽之谈 。
姬昌没有吃过伯邑考的肉 姬昌食子是真实的吗


所以,整个故事的解释其实是漏洞百出,而另一本小说《春秋列国志传》也有另一个版本的解释【注3】,这本书的解释比较忠于历史资料,也比较简单,大概就是把历史资料串联起来,并没有解释清楚上面我们提出的五个疑问 。关于这本书里的解释,这里我就不在叙述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