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的来历是怎么来的,相公为什么去渭州

《水浒传》中写到史进到延安府找王进的时候,在渭州遇到了鲁智深,那时候鲁智深还不叫鲁智深,叫鲁达,是经略相公府的提辖 。但是鲁达告诉史进你找错地方了,王进投奔的是“老种经略相公府”,而渭州的是”小种经略相公府”,鲁达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是因为鲁达也是“老种经略相公府”的人,后来借调到“小种经略相公府”而已 。
能够提拔重要王进和鲁智深这样的人才,“老种经略相公”应该属于我们时常定义的“伯乐”级的领导,李木生因此在《再读〈水浒传〉》中对这个在小说中从未露面的“老种经略”表达了由衷的“敬重而又思慕”之情,但是他并没考证“老种”和“小种”都是什么人 。
后来写小说写到北宋名将种(音“虫”)师道了,偶然间想起《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这才恍然大悟,当年镇守大宋朝西北边陲的不正是著名的种家将吗!种家将的第二代名将种谔就曾经当过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鄜延路就是后来的延安府,而作为种家将第三代里面最著名的军人,种师道本人后来也确实当过渭州、也就是《水浒传》中“小种经略相公府”的所在地的知州 。
也就是说,按照《水浒传》的意思,“老种经略相公”就是指种谔,而“小种经略相公”则是指种师道 。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熟读历史的朋友都是这样解说的 。
但是,我们知道《水浒传》只不过一部小说而已,它不是历史,只是还原了一个历史背景,把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强盗团伙扩大美化以及故事化了而已 。从历史的角度看,施耐庵把不少他自己生活的明代的不少东西提前展示在北宋末年了 。当然,作为小说家,施耐庵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当我们把《水浒传》当成学习历史的辅助教材的时候,就应当在脑袋里时刻甭紧一根怀疑的弦儿,以免引起自己知识体系的紊乱 。
关于这一点,随便说个例子,譬如鲁智深,那时候在“小种经略相公府”当了个提辖的官,因此被称为“鲁提辖” 。而事实上,“提辖”这个词在宋朝时还只是一种管理职责,到元明朝以后,它才正式成为一个官职的名称 。也就是说,在北宋时期,鲁达干的是提辖某类事务的工作,但是不能叫他“鲁提辖”,除非他穿越时空到达施耐庵的朝代 。
而施耐庵在小说中所提到“老种”和“小种”的说法,其实也是错误的 。
首先,种家将曾经在延安府当过经略使的仅种谔一人而已,那么施耐庵小说中的“老种”则应该就是指种谔,而水泊梁山时代,在渭州当经略使的种家将也确实是种师道,因此,可以确定,《水浒传》中的“小种”也就是指种师道 。史界确实曾经有过种谔和种师道是父子关系的说法,想必施耐庵也正是这样认识的 。但事实上,种谔和种师道并非父子关系 。这两个人在《宋史》里面都有记载,如果他们是父子关系,《宋史》应该不差这一笔,却只提到了种朴是种谔的儿子,并没有提种师道的父亲是谁 。
据《事实类苑》记载,种家将的第一代军人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谔为种世衡第五子,又据《东都事略》记载,种师道得官并不是靠父荫,而是“以伯父谔荫为三班奉职”,可见种谔应该是种师道的五伯,那么种师道就只可能是种谔的弟弟种所、种记或种誼的儿子 。有不少资料说种师道是种记之子,但是未查到具体出处 。因为种家将在种师道这一代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种师中,是种师道的堂弟,所以我觉得种师道是种记的儿子这一说法还是很靠谱的 。
无论怎样,有一点可以确定,种谔和种师道不是父子而是叔侄关系 。因此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将两人定位成父子就只能是小说家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