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的


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的


古时的重阳日,今天的老年节
导读:《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 。今天的重阳节与古代又有哪些不同呢?
重阳节的由来
每逢重阳,我们总能很自然的想到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7岁的王维背井离乡到长安谋取功名 。时逢佳节,繁华都市的热闹景象让这个举目无亲的少年倍感孤寂,他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融于笔端,写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的


▲ 唐德宗 李适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一种比较确切的说法是,重阳的习俗从三国两晋时期开始出现,历经多年发展,到唐代贞元五年(789年)被德宗皇帝下诏定为全国三大节日之一 。至此重阳习俗完整形成 。
在传统社会中,重阳节一直以消灾避邪为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发展出四大习俗,即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 。
古时重阳节四大习俗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是认为古人崇拜山神,认为山神能庇佑百姓免于灾祸,于是在“阳极必变”的重阳,就要上山躲避灾祸,祭拜山神以图平安;另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完毕,农民时间充裕,山上的野果、药材之类已经成熟,所以农民往往上山采集,也被称作“小秋收” 。
吟登高的诗作,首先想到的自是杜甫那首传唱千古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忧国伤时,雄浑激昂 。李白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也当仁不让,“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 。”
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的


▲ 清·石涛 重阳登高图
重阳节正值金秋,菊花盛开,赏菊、饮菊花酒为古人过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相传这习俗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志向高洁,颇爱菊花,后人效仿,渐成风俗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清朝之后,赏菊之风尤其昌盛 。
诵菊之诗,当首推陶渊明,“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而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侧面写出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对重阳节的憧憬 。如果说到饮菊花酒的风俗,有杜甫的“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也有卢照邻的“他乡共酌菊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可谓情景交融,意味悠长 。
【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的】
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的


▲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之九月重阳赏菊 。
唐代时就已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茱萸又名艾子,气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等作用 。古人认为在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或佩戴在手臂上,或把茱萸放在香囊中佩戴,还有人插在头上 。佩戴茱萸者大多是妇女、儿童,有些地方的男子也佩戴 。
描述佩茱萸的诗作也不在少数,唐代有孟浩然的“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杜甫的“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宋代杨万里有“昨日茱萸未若香,今朝篱菊顿然黄”,苏东坡有“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
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古代人怎么过重阳节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