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由来,红花易落似郎意下句( 三 )


青花勾线完成之后是分水工序 。用一种名为“鸡头笔”的大笔 , 饱蘸条配好的青花钴料 , 大笔贴近坯体表面 , 料水流出 , 以笔尖引导料水填满勾画的线条区域 。分水技法 , 一是要表现青花层次分明的色调 , 二是清晰严格的把颜色填染于勾线范围之内 。在邹俊看来 , 分水不是简单的平涂 , 这样则流于呆板 , 而要懂意境 , 知章法 。“如康熙时期青花 , 色调青翠 , 层次分明 , 有青花五彩之谓 。”故在邹俊的作品里 , 青花的分水效果如同中国画般墨分五色 , 堪称国内一绝 。
邹俊使用原矿釉料 , 皆为自己调配 , 秘方不得而知 。其作品为坯体上釉 ,  吹釉时邹俊先生先吹外壁 , 因其口沿处薄 , 又是转折交汇之所在 , 不容易挂釉 , 处理不当烧成后则为瑕疵 。
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 , 气窑窑烧对时间、温度可以精准电脑控制 。青花的呈色也相对稳定 , 烧成温度范围也比较宽 , 烧制的时间、温度、氛围、天气等等经验加上科技控制 , 终烧成后青花的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青花发色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 不同风格标准也不一样 。比如永宣青花浓艳 , 烧淡了就不好 , 成弘青花淡雅 , 烧浓了就没有那种韵致 。”但在邹俊眼里有一点是肯定的 , 那就是好的青花得是好的蓝色 , 烧得不蓝就算不上好 , 与风格无关 。
对青花驾轻就熟的邹俊 , 在用铜料绘制再窑烧而成的“釉里红”面前依然不敢掉以轻心 。“釉下颜色瓷 , 蓝色的叫青花 , 那红色为啥不叫红花?”他笑了笑 。青花釉里红 , 邹俊花了40年时间不停的实验 。“窑烧到800°C的时候 , 铜就要开始蒸发了 , 但要命的是你要烧到1100°C的高温 , 铜才会还原成红色 。如何确保在这300°C里铜不会被烧飞?还有加上青花的釉里红 , 青花的颜色还原更是要烧到1380°C 。”不可预知的跨度 , 将近600°C的煎熬 。40年来邹俊始终守着窑 , 看着烧 。
在邹俊眼里 , 青花釉里红要比单纯的青花工艺难度也大得多 。“青花和釉里红各自呈现理想色调的温度和气氛并不相同 , 不能不说起初将釉里红与青花结合的尝试 , 是一种疯狂的偏执 。”这种努力在很长一个时期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 , 既使在经过数百年的努力 , 终于在清三代时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之后 , 这一辉煌也未能得到延续 。“现在烧窑技术已得到高度发展 , 但要烧造出理想的青花釉里红器物 , 仍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
春风祥玉作品发色好、釉水好等等表相背后 , 精华的背后还是邹俊的想法和设计 。迷恋传统工艺的邹俊坚信在传承中创新的信条 , “传统做扎实 , 才会有好的灵感和设计 , 才能烧造出好的器物 。”
对传统工艺的执著 , 对品质的坚守 , 在市场上不跟风的独特气质让邹俊的作品达到实质上的“官窑”水准 , 精致典雅、美轮美奂 。春风作品釉面油滋温润 , 釉下气泡大小疏密错落 , 隐隐透出古意 。不论是造型还是色泽都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 。
茶具之外 , 春风祥玉也烧制各种陈设器和文房器物 , 各类瓶、尊、缸、罐、钵、洗、盂都是从历代瓷器的样式改变而来 。仅以梅瓶为例 , 宋元明清四代的样式完全不同 , 而春风祥玉的梅瓶是以明代早期作品为蓝本 , 在口的大小和肩的弧度等方面经过了细微的调整 , 才得以终成形 。

推荐阅读